本周起,A股公司陆续披露2023年一季度业绩信息。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记者发稿,共有71家公司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57家业绩预喜,占比达八成。从行业分布来看,业绩高增行业多集中在电力设备、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等领域。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得益于国内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大多企业盈利呈现增长态势。不过,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影响,部分公司或面临大额资产减值风险。
17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逾100%
4月3日,中金辐照发布2023年A股首份一季度业绩快报。公司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进一步加大规划开发调研力度,加强市场开拓,拓宽服务领域,同时提升运营管控效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营业总收入8033.4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0.2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8%。
整体来看,71家公司中有57家公司业绩预喜,占比达八成。具体来看,有27家业绩预增,12家预计续盈,15家略增,3家扭亏。此外,还有4家预减,9家略减,1家续亏。
“从已披露一季度业绩预告的企业来看,大多企业盈利呈现增长态势。”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同时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创造较为良好的经营条件;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国内持续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类优惠政策、扶持政策陆续落地,企业盈利稳步修复。
从净利润增幅来看,朗姿股份、播恩集团、飞龙股份、京泉华、科士达等17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上限超过100%。其中朗姿股份目前净利润同比增幅暂时位列第一,公司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约为3500万元至5250万元,同比增长37737.84%至56656.76%,其次是播恩集团和飞龙股份,预计净利润分别为约1405万元至2205万元、5800万元至7000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058.13%至1717.57%、386.02%至483.22%。
从净利润金额来看,广汇能源、天合光能、汤臣倍健、苏能股份、广汇汽车等21家上市公司预计2023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上限超过1亿元,其中,广汇能源、天合光能和汤臣倍健预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上限超过10亿元,分别为30亿元、13亿元和10.2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5.54%至40.06%、139.31%至231.35%和35%至55%。
业绩高增行业受关注
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业绩预喜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力设备、医药生物、机械设备、汽车、电子等行业。
整体来看,在市场需求增长、自身销售渠道优化等背景下,核心产品销售增长成为一季度业绩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
例如,医药生物企业康恩贝表示,一季度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公司核心产品销售增长较为显著,一季度经营业绩保持较快增长。康恩贝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区间为2.54亿元至3.05亿元,同比增长100%至150%。特一药业也表示,业绩增长的原因为公司止咳退烧等相关产品恢复性增长较快。该公司预计一季度净利润约为9500万元至1.1亿元,同比增长108.03%至140.88%。
而在电力设备行业,科士达表示,公司凭借国内外渠道优势,光储业务的订单和出货量在不断增加,同时数据中心IDC业务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科士达预计一季度净利润约2亿元至2.7亿元,增长约268%至397%。天合光能也表示,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和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大功率210系列光伏产品销售占比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产品综合成本下降,光伏产品的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市场近期对于业绩高增行业个股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北向资金近期便增持了多只预增个股。数据显示,截至4月5日,相较于2022年12月底,安科瑞、上海谊众、光力科技、京泉华、佐力药业等获北上资金建仓,上述个股均为3月13日沪深港通范围扩大标的。在非本轮沪深港通范围扩大标的中,东方电热、双环传动、天合光能北上资金持仓增幅居前,分别为205.53%、88.32%、67.75%。
陈雳表示,伴随着4月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的密集披露,预计估值偏低、盈利预期持续向好的企业有望走强,预计二季度风格将出现业绩驱动和政策驱动并存的风格。
部分公司存资产减值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以来,部分行业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业内专家提醒称,需关注原料价格等原因的变动带来的资产减值。
以锂电行业为例,近期,锂电产业链上的电池级碳酸锂、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电解钴、电池级硫酸镍、电池级硫酸锰等多个产品的价格呈现出全面下跌的态势,尤其电池级碳酸锂自今年年初“跌跌不休”,价格几乎每天都在下降。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继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吨价4月4日再降6500元之后,4月6日,吨价再度下降4000元,最新均价为21.5万元/吨。而在2022年11月中旬,国产电池级碳酸锂报价一度突破60万元/吨。不到半年时间,碳酸锂价格已经在大幅下跌64.17%。
记者注意到,一些锂电产业链企业已将部分工厂停产。3月27日晚,锂电负极材料企业尚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里城道基地自2023年3月28日起陆续停产。对于停产原因,尚太科技表示,2023年以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增速放缓,动力电池市场受去库存影响,锂电池客户排产不积极,导致整个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甚至疲软;从供给来看,经过前几年行业大幅度扩产,负极材料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降本增效成为公司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措施。
4月6日,一位不愿具名的锂电池材料制造商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以来,受补贴退坡、下游生产节奏放缓叠加原材料价格回落等因素,终端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需求出现显著回调态势,造成中游正极材料行业观望和调整情绪浓厚。目前碳酸锂价格已逼近每吨20万元,相关企业库存压力大,可能面临资产减值风险。
“整体来看,锂电池中游厂商可能面临较大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问题”,一位担任多家A股公司独董的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一季度碳酸锂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依据会计准则,相关公司应在一季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能对公司一季度业绩形成较大影响。
“碳酸锂价格下跌,电池产业链利润有望重新分配。”申港证券分析师曹旭特表示,碳酸锂是下游材料,比如正极材料、电解液锂盐-六氟磷酸锂的核心原材料。目前碳酸锂成本分别占磷酸铁锂、6F的62%、55%。随着碳酸锂价格的加速下跌,下游材料与碳酸锂材料成本的价差有望增大,此类材料单位盈利有望增加。
陈雳认为,对于周期类企业,其估值受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磷酸锂价格的回落会对公司整体估值构成一定的影响,但一季度新能源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股价已出现大幅回落,反映在估值层面,市场对资产减值风险实际已有所预期,对此不必过度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