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一笔关于梦想、勇气和希望的“风险投资”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看到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以下简称“新基石”)二期申报启动的消息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曹彬感慨万千。

4月10日,2023年度“新基石”申报工作全面启动。

作为“新基石”首期研究员之一,曹彬已经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解答一个自“非典”时起,已经困扰了自己20年的问题。

“如果你现在正在做一件让你激动的医学科研工作,而且你想做得更好,就来申请‘新基石’。”曹彬想对他的同行说。

这亦是首期新基石研究员的共同心声。

更大胆、更坚定、更自信,他们希望,更多活跃在科研前沿和一线的同仁,能在“新基石”的支持下,做出更多激动人心的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基石”。

“新基石”让他们大胆一试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作用更为关键,中国需要更多原创性研究,更多“从0到1”的成果。

这正是“新基石”成立的初衷。 

自去年开始,腾讯公司决定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发起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致力于支持最聪明、最有成就、最胆大的一批青壮年科学家,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今年年初,“新基石”第一批资助名单揭晓,包括曹彬在内的58位科学家入选。首批入选者平均年龄48岁,最年轻的年仅38岁。 

目前,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与首批研究员及其依托单位的三方协议已全部签署完毕,资助经费陆续到账。

对入选者来说,“新基石”的资助强度大、自由支配度高,能够让他们在科研上“往一个方向上铆足了劲”,一切从研究员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基础研究客观规律出发,是“最好用的一笔科研经费”。

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教授陈鹏想要做的是:实现“癌症疫苗的精准设计”。

“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公布,我就在思考,应该把之前想解决但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凝练整理出来,它既是领域里大家公认的难题,又能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是我使使劲儿够也许能够得到的目标。”陈鹏说,这几个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产生了最终申报的研究计划。

“如果没有申请‘新基石’,我不会写这个项目。它风险很大,而且一般的资助项目也没有这样的支持力度。”陈鹏坦言。

“新基石”的评审不是以结果来衡量的。“这个项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尊重原创研究的不确定性,评审人一定是看到了申请者对解决未知科学问题的激情,才会给予资助。”曹彬说,正因此,他才会挑战“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毒症”的致病机理这一难题,希望能改变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实现病毒性肺炎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降低病死率。

“新基石”让他们有了大胆一试的机会。

收益方是全社会

“新基石”从申报到评审都以科研人员为中心。

“申请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要比申请其他项目轻松很多。”“新基石”首期研究员、复旦大学张远波教授说,“只需要把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问题写下来,基本上就完成了。”

张远波解释道,项目申请的格式也非常简单,正文限两页,必须在这两页内将自己的想法阐述清楚。

“相比之下,大部分其他项目的申请需要非常仔细地告诉评审专家:我要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我该如何逐步实现这个目标。项目结题时,评审委员们会按照你当时提出的计划,逐项考核你的成果进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非常有野心或风险的想法。”

这些不同之处源于新基石“支持人而不是支持具体项目”的鲜明特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不对获资助的科学家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

从这个角度看,“新基石”更像对科学家的一项风险投资。在这笔投资中,“收益”可能是科学家的梦想、闯荡“无人区”的勇气、影响未来的希望,“收益方”则是全社会。

正因此,“新基石”不会过分看重过往论文,更看重实际工作和未来想法。

首期申报中,“新基石”要求申请者提供近十年的文章、代表作和在研项目资料。据介绍,本年度的申报材料,更看重申报人科学上的贡献而非发表的论文。不再要求申报人提供5篇代表性论文,而是从科学贡献的角度出发,列出过去10年内作出的5项科学贡献,每项贡献由1篇关键论文和最多3篇附加论文支撑。

“希望申报人认真审视自己过去工作,以其原创性、重要性、突破性,来论证未来研究计划‘从0到1’的可行性。”“新基石”评审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你得认真考虑,我真正能做点什么”

想对“新基石”的申报者们说些什么?

“你得认真考虑,我真正能做点什么。”首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说,做点什么,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放眼世界,放眼整个科技前沿,做点什么其实是不容易的。

“真正要做点‘从0到1’的创新性的东西——真正是能够改变一点点,是否能够写进教科书,或者修改一些教科书上的东西?要从这个角度上去思考,才比较符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宗旨。”赖仞说。

在“新基石”首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骊珠看来:“新基石研究员这样一个群体,可能会孕育出项目特有的文化——由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成,有各自的专长,在学科交叉碰撞中,产生更具创造性的思想。”

“我希望有更多科学家加入这个群体中来,在这个项目的资助下,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吴骊珠说。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洪涛则建议申请者:“往后退一步,站在非常高的高度,看你自己以前做过的东西和将来要做的东西。”

“你得真实地问自己,这个东西有没有意义?意义不是说要发几篇文章、发在什么杂志,而是说成果是不是对科学界有重大的影响。”于洪涛说,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再往下找具体的方案。“具体的方案,就是大概的可行性的问题,如果可行性是100%,也不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要支持的。”

“雄心勃勃、年富力强、敢于担当,敢于在人类未达之境中全力以赴探索,这就是我们要支持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在2022年新基石启动之际向中青年科学家发出的邀请,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在“新基石”的支持下,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科学家,在国家急需的基础领域砥砺奋斗,在令人兴奋的前沿自由探索,在科学的天空肆意放飞梦想。春天播下的希望,定会在秋天收获惊喜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