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4月12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办方供图
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指出,面向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筑主流舆论新格局,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破题:一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与技术的关系,二是要建立和强化共同体意识,三是健全完善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人才培养及配套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发布了《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王晓红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对于构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来讲,仅有“可见性”是不够的,应该从“可见性”迈向“可及性”,要实现信息服务的易得性、便利性以及与服务需求之间的资源适配性,要在渠道可及、技术可及、内容可及、资源可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可及。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融媒传播都有哪些难点?王晓红教授归纳为“通而不融”“融而不深”“深而不合”三类问题,指出“求形式重于求内容、新媒体沿用旧逻辑、内容和情境不匹配等,都会导致有价值的优质内容难以触及用户。”
王晓红强调,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对新兴媒体及其内里机制、规律及其对用户消费情境的理解与把握。美好的融合新生态必须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协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可及性”,让主流价值可感、可触、可入人心。
与会专家也就报告观点内容、媒体融合前沿趋势、如何平衡内容与流量之争等内容发表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体融合下半场,媒体的作用范围已经从过去对资讯内容的连接、分享、整合,发展到对资讯内容以外进行全要素的连接融合。他强调,不要跟平台去争流量,应当做价值媒介。价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来衡量价值,而是在流量基础之上,对整个的传播格局进行规则的框定,为弱势者赋能,为强势者立规,为创新者支持。
对于视频号未来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认为,视频号应该把专业含量高的知识生产和一般的泛知识生产区分开来,激活更多专家学者的力量,知识群体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视频号知识生产的“浓度”与“海拔”。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对报告中关于“可及”的论述进行了补充。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科教授重点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中的应用。
活动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总结指出,媒体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不仅需要从技术突破、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等层面进行考虑,更需要探索媒体生态的平衡与建构,向着平台化、生态化、人本化、社会化发展的媒体持续深度融合,建构全面立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多元且日常化地参与社会现代化治理和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