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灿烂春光里,满城飘絮带来无尽浪漫的同时,却也为市民出行和城市环卫带来诸多不便。
南京主城区现有各类行道树44.2万株,其中法桐8万余株。每年4月至6月,法桐球果成熟开裂,果毛随风飘散,季节性果毛飘絮给市民的出行及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4月13日,南京上线2023年法桐果毛飘絮预报系统(以下简称“预报系统”),播报主城区法国梧桐行道树较多的道路果毛飘絮情况,市民可以通过预报系统查看出行路段未来72小时的飘絮情况,规划出行路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园林部门尝试采用修剪、嫁接、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吹絮等方式控制飘絮。
“树木生长有自然规律,如果一味以控制树木结果来消灭飘絮,是不科学的,我们正在推广树种的科学规划种植,根据区域特点,规划树种栽培,例如在人流量大的居住区减少飘絮树种的栽种。”南京市园林和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团队对法桐果毛进行烘干。姜荣升供图
将气象、树木信息一网打尽,利用算法、图像识别治絮
“未来3天内的飘絮指数有多高?飘絮治理路段有哪些?”在今年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官方微信上线的“法桐果毛飘絮预报系统”科学与智能成为一抹亮色。
“我们优化了预报模型,更新了种植法桐的南京6个区、75条街道的树龄、树围、树枝修剪等信息,同时结合气温、风速、湿度、光照等气象要素,使预报结果更贴近道路实际,提高预报准确率。”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姜荣升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了便于市民出行,他们还整合了全市法桐治理路段的信息,例如哪个路段何时有清理飘絮的作业,登录系统一看便知。前一晚治理飘絮的路段,第二天飘絮会明显减少,便于市民出行。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团队对法桐果毛进行图像采集。姜荣升供图
如果能及时掌握法桐在不同时间的飘絮量,那治理飘絮便事半功倍。
行走在今年南京主城区的中山北路、黄埔路、解放路的梧桐树下,不经意抬头时,市民可能与3个小盒子不期而遇。它们是观测飘絮的“利器”。
“飘絮落到盒子里之后,我们每天收集回来烘干、称重。树下小盒子上方还有摄像头,可以采集飘絮图像,我们将图像、飘絮的重量和人工观测进行匹配,通过算法,计算出当飘絮占据盒子的多大面积和空间时,重量有多少。”姜荣升介绍,这将为未来实时监测飘絮量、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数据支撑。
夜间吹絮、修剪控絮、预报防絮联袂控制“毛毛雨”
防控治理法桐飘絮污染是园林界的一项技术难题,南京与飘絮的战斗可以追溯到约40年前。
南京市园林和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凯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最初采用人工采摘法桐果球的方式抑制飘絮,但这种方式效率很低。后来,科研人员还尝试过一种生长激素。这种激素能让果球快速成熟、落果,少结毛。但不同树体的生长周期不同,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药物的反应不同,所以治理效果参差不齐。
“20世纪90年代,我们又开始研究,在南京少量的街道上,将经过技术处理的少果球树枝嫁接到现有行道树上。开始效果不错,但随着树龄增长,果毛又开始增多,而且树枝嫁接处特别容易折断、脱落,有安全隐患。”朱凯说。
到本世纪后,随着治理技术提升,治絮手段也更加多元。“现在使用范围较广的是植物生长抑制剂‘悬铃散’,它能抑制果实生长、结果少,让果球尽早脱落。再搭配喷水、修剪等措施,法桐果毛有所减少。”朱凯介绍。
南京街头夜间吹絮治理飘絮问题。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供图
经过多年尝试和探索,目前南京的果絮综合治理模式主要为“夜间吹絮+修剪控絮+预报防絮”。
从2019年开始,每年4月至6月,南京园林部门在夜间使用高射程喷雾机治理果絮,利用喷雾机的大风力和带水雾的功能,将已成熟欲脱落的果絮吹落,次日果絮飘飞量有明显减少。
大规模替换已有法桐解决飘絮问题不太现实,但新种行道树已经在尽量避免类似烦恼。《南京市行道树树种规划(2014—2026)》提出,将控制法桐在新城区的应用,并筛选出超100种适合南京种植的行道树。在新修道路旁,鼓励种植榉树、朴树、无患子等不飘絮、遮阴性较好的乡土适用树种。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优化行道树树种,一来选择少果、少飘絮的树种,二来通过选择多样性的树种,丰富城市景观。”朱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