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陈国峰 贾云鹏
“南瓜树”“黄瓜树”“辣椒树”……通过创新栽培技术,原本卧在地上或挂在藤蔓上的蔬菜,爬到了树上生长;数百斤重的“巨人南瓜”;移动式“植物工厂”……
在20日开幕的第24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各类蔬菜种植的“黑科技”颠覆了众多参观者对农产品的固有印象。
4月20日,参观者在菜博会蔬菜文化景观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走进寿光菜博会10号展馆,可以看到一株2米多高的“番茄树”。馆长马尊娟说,采用树式栽培综合管理技术,可充分发挥番茄生长潜能,树冠覆盖面积超过150平方米,单株累计结果达6000多斤。
这只是寿光菜博会的冰山一角。本届菜博会展示了口感串收番茄、水果茄子等400多个新品种,垂直农场、航天品种太空种植模型等80多种种植模式,一株多品种嫁接、蔬菜树营养液调控等100多项新技术。
“好大的南瓜!”循着一片惊叹声,记者看到“巨人南瓜”展区前挤满了观众,一个个重达三五百斤的南瓜惹人注目。据工作人员介绍,“巨人南瓜”植株生长面积达几十平方米,单瓜重500多斤,有些甚至超过800斤。这些南瓜颜色鲜艳,集观赏、食用价值于一身,主要用于农业观光旅游。
4月20日,参观者在菜博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除了展出新奇的蔬菜品种,一些前沿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也颇受关注。在垂直农场展区,一排排货架整齐排列,货架的每一层都栽种着不同的蔬菜。马尊娟介绍说,作为一种新型室内种植模式,垂直农场采用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方式,利用技术手段模拟作物生长所需的水、阳光、温度等生长环境,可种植叶菜、果菜、芽苗菜等,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立体管道栽培、传动式立体轨道栽培、数字网络控制技术……一项项蔬菜科技昭示着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应用到现实生产中,让中国“菜篮子”更加丰盈,让现代农业更有奔头。
位于寿光市营里镇的山东物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80多个大棚,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管理和远程智能化控制。在寿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新建大棚中应用率达到90%。
中国蔬菜科技突飞猛进的背后,有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消费升级等多重动力驱动。寿光的很多菜农表示,中国消费市场巨大,而且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
4月20日,参观者在菜博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在寿光市崔岭西村,“崔西一品”草莓西红柿成功打进了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一般的西红柿,一斤也就两三块钱。我们有品牌,价格高出好几倍,还供不应求。”
“崔西一品”是现代农业科技的产物。在崔岭西村村民崔新中的蔬菜大棚内,他用手机现场演示大棚的智能化操控。
“以前靠经验种植,现在靠数字化、智能化种植。”崔新中说,在这个占地四亩多的大棚里,共安装了智能放风机、智能植保机等近10种智慧设备,代替了大部分农事操作所需用的人工,与以往“刮风下雨往棚里跑”的情况不同,如今遇上恶劣天气,崔新中可以坐在家里通过手机APP就能完成远程操作。
在寿光菜博会现场,一个集装箱引起大家注意。步入其中,顿感凉意,两侧是分5层摆放的生菜和韭菜。
寿光润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桑超说,这个集装箱是一座全环境移动式“植物工厂”,通过模拟日光条件、营养液自动循环等技术,可种植生菜、西红柿、黄瓜等30多种叶菜和果菜。一个集装箱的蔬菜产量可满足七八个人一年的需求,非常适合于高寒高冷地区使用,目前已在新疆部分地方推广。
据了解,这种移动式“植物工厂”可解决特殊环境下的蔬菜供应问题,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南极科考站、西藏和新疆的边防哨所等地,在岛礁、舰船、石油勘探平台、都市建筑甚至太空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目前,寿光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178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8亿株,产值10亿多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之一。在菜博会的带动下,寿光不断将先进技术、生产标准及设施蔬菜解决方案推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