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强劲 “强产弱业”困境待解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都芃

拿出手机,对准商品条形码扫描,一声清脆的“嘀”声后,你可以查询到这件商品从原材料到完成加工送到你手中的全部信息。这是工业互联网标识在日常消费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之一,但也只是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的“冰山一角”。在更为广阔的生产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正发挥着愈加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月20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等80余家标识产业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在细致走访、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对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提炼分析,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并针对当下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产业新形态涌现

“在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上,目前我们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的产业实践,在覆盖行业的门类和深度上,我觉得这些实践在全球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在2022年11月20日举办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对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取得的发展进行了高度评价。

标识可以理解为“身份证”,能够赋予每一个设备、产品、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身份。解析则是分布式的标准化计算体系,通过这个计算体系能够查询标识背后的信息。以此实现更多产品、设备、流程的数字化,让数据在生产过程中自由流动,从而推动整个工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支撑万物互联互通互操作的神经枢纽。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罗松表示,我国已进入全面发展数字经济的新阶段,工业互联网标识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服务能力、服务规模和服务层次不断提升,围绕标识解析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标识节点运营和标识应用及解决方案等涌现了一批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并逐步萌生出一个新产业的形态。

深度参与《报告》撰写的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研究主任姚亚静认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同其他新基建一样具有强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而其基础设施的定位也决定其相关建设需要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应走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面。当前阶段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谢家贵指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吸引并孵化了一批有创造力的企业。2022年底,国家顶级节点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和武汉五大城市完成部署上线,两大灾备节点也已经在南京和成都上线运行,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截至2023年4月,二级节点累计建设284个,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40个行业,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2663亿,接入的企业节点数量超过25万,实现产品设备、过程流程和产业协同层面的全覆盖。

“强产弱业”困境待解

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此次《报告》中特别提到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目前仍处于“强产弱业”的现状,是从建设期到规模化应用的过渡期和阵痛期,具体体现为“强产”“弱业”,即作为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当前还没有产生基于标识解析体系的成熟商业模式。

《报告》基于对80多家企业多种形式的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数据。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52.24%的二级节点企业在免费提供标识注册服务,二级节点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仍是商业模式。“总体上,目前二级节点企业的运营服务仍以免费为主,尚未出现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可复制性的选项。这种特征符合产业萌生阶段的发展逻辑。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效的商业模式是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在商业化的探索上。”姚亚静说道。

调研数据显示,企业暂未接入标识解析体系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对工业互联网标识的价值无感知;第二,对数据安全和敏感数据上网有担忧;第三,现有系统的改造成本高;第四,等待政府的补贴政策;第五,已有标识系统,转换成本高。

《报告》中指出,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首先是优质应用供给不足,尤其是发挥标识解析体系“多跨”能力(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应用供给不足;数据能力仍需加强,数据安全性、数据管理能力仍需提升;政策角度需更多元,在当下发展初期阶段,标识产业仍然需要更加普惠和多元的政策支持;应用场景探索任重道远,二级节点企业需要跳出自身企业范围,告别“自产自销”阶段,为行业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

深耕蓝海 未来可期

姚亚静认为,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她相信在未来各方努力下,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有机会将过渡期和阵痛期转化为窗口期。

《报告》中总结了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的十大发展趋势,(一)总体趋势:根植蓝海,未来市场空间可期;(二)应用发展趋势:标识产业生态逐步完善;(三)应用发展趋势:深度应用探索卓有成效;(四)应用发展趋势:绿色低碳应用全面启动;(五)技术发展趋势:数据管理能力逐步提升;(六)技术发展趋势:主动标识发展空间巨大;(七)技术发展趋势:基础服务能力持续迭代;(八)政策发展趋势:维持力度同时聚焦应用;(九)运营发展趋势:运营额外价值逐渐显现;(十)运营发展趋势:新类型的节点逐步发展。

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阳表示,随着网络连接能力的不断增强,“联网”的人、机、物越来越多,标识的需求和作用也越来越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标识数据网络,2023年标识体系将从规模、节点、应用、产品和数据五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针对调研阶段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泰尔英福行业研究专家梁雪松认为业内各方都应重视起来,有所行动。如针对企业最为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他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标识解析体系的数据治理能力,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以建立可信的数据环境,加强对数据隐私的保护,确保标识数据的来源和完整性,并支持基于身份和属性等方式的访问控制。通过链网融合,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来进一步解决数据信任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可信共享交换,包括原始数据的不出域、数据的‘可用不可见’等。”

着眼未来产业发展空间,梁雪松表示,每个行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对于上下游的数据贯通都有明确需求,这其中,制造业、零售、金融、“双碳”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于数据的贯通可能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如“双碳”领域需要对能源供给、调度、使用等用能全链条,排放、检测、监测数据分析等排放监管全链条进行数据的贯通,以实现统筹管理的目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在电池资产运营、电池银行、充换电运营、电池回收、新能源保险、政府监管等方面都有数据贯通的需求,以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目前,针对上述领域已有针对性产品开发,如中国信通院指导建设的绿色低碳标识体系,可支撑可信的绿色碳数据的查询、共享;以及不久前泰尔英福与松下四维联合发布的全球首个新能源电池产业Web3创新应用“有象BetteRRRy新能源电池公共服务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