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当年有个同志病危,我们去看他。这位同事以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病。”年近九旬的余梦伦院士,头发和眉毛都已经白了。在台上,他动情地回忆,这位曾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同事说,病倒了,再也不能为航天事业作贡献了,他的生命就完了。这句话,让余梦伦心里很难受。
4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专家余梦伦在北京理工大学“寰宇讲堂”做了场讲座,主题是“航天精神指引下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
他讲述道,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参加工作,当时航天人的压力很大,也怀揣满腔为科技奋斗的激情,大家常常挑灯夜战。余梦伦记得,那个时候单位领导一到晚上,就得督促大家回去睡觉。
余梦伦讲解了我国弹道导弹及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这场讲座,是北京理工大学“格物致知,叩问苍穹”航天月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特意选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夕举行,也是为了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激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航天事业。
年轻学生们问院士,在那样艰苦简陋的条件下,面对艰巨任务,是如何保证最终计算准确性的?“我们工作的好坏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老百姓满意了,我们的工作就做好了。”余梦伦说,即使在国家极端困难的时候,军工人员、科技人员也被当成宝贝,得到了极大支持。“我们能不好好工作吗?”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魏名山勉励新时代的北理工青年,要锤炼本领、勇于创新、接续奋斗,投身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用航天梦助力中国梦。
2023年,学校宇航学院联合多家单位打造“航天月”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宇航学院举办了“青年微论坛”,选拔6名薪火宣讲团成员,通过讲好航天故事,弘扬航天精神。
余梦伦对年青一代航天人提出了期望:要热爱航天事业,能谦虚学习、以平常心看待成绩和荣誉,以执着之心、坚韧之心、奉献之心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和工作能力,实现个人与航天事业共同成长,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
“余老等老一辈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守,令人动容。我被他们矢志不渝航天报国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深深触动。”北理工宇航学院2021级博士生孟经伟听完讲座后感慨,作为新时代青年,初心就是使命,“我们的责任就是发扬前辈们的精神品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