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历经2年时间的修缮、升级和改造,位于上海佘山的上海天文博物馆于4月27日恢复开放。有“远东第一镜”之称的双筒折射望远镜、犹如踏入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藏书室以及百年间在这里拍摄的星体珍贵影像……记者带你走进焕然一新的上海天文博物馆,揭秘这里别具匠心的彩蛋设计。
上海天文博物馆“镇馆之宝”双筒折射望远镜。侯树文 摄
来到上海天文博物馆,一定要看这里的“镇馆之宝”——一架口径40厘米的双筒折射望远镜。它于1898年,由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蔡尚质从法国购买,于1901年安装在松江府佘山山顶,是当时世界第五大双筒折射望远镜,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天文望远镜。
值得注意的是,这台百年老镜是天图计划推进初期从法国引进的增强版天图式望远镜。“天图计划”是十九世纪末国际天文界的一次大型联合科研项目。“该计划主要利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望远镜探测天空,就像人口普查一样,也是最早的大型国际天文观测项目之一。”据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介绍,历史上佘山天文台的双筒折射望远镜率先成功采用了“天图计划”提议的观测和分析方法,历时10年,最终完成赤道附近1度的星表编制,共有14000余颗星,发表了《赤道星表》。
这台百年望远镜和圆顶的修缮、升级也颇费工夫。据了解,修缮前,望远镜物镜破损,轴系磨损严重,无法正常开展对天观测,圆顶已存在功能性损坏。此次修缮共修缮了30多个子系统,200多个重要零部件及组件系统,500个单件零部件。2022年修缮完成后,圆顶恢复运动,望远镜恢复成像功能,提升了观测性能,外观焕然一新。2022年10月21日,该望远镜获得首光木星照片。
“修缮的过程就像穿越了一样!”负责望远镜修缮的周丹发出感慨,“基本原理和方向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在工艺细节上,它的设计理念依托的是1900年工业时代,那时候的方式方法和现代是不一样的。例如为了实现望远镜的某个功能,现在一个电子器件就可以代替它很多功能,而那个年代的工艺却需要很精巧的机械结构才能实现。”她说。
此外,修缮人员还对其观测终端进行了升级改造,配备了专业相机,也可安装单反相机,方便现代人观测,能够发挥其科普价值。侯金良表示,未来,上海天文台将结合天象不定期组织接待团体观测活动,在公众天文观测和青少年天文科创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据悉,此次修缮是最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在上海市科委、松江区政府和上海天文台共同支持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