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黄贵彬 祁剑飞
当途经陇海铁路线渭河峡谷时,火车紧贴着高陡山体,沿着渭河东流的方向急速前行。
“所有人员注意,K420次列车接近,停止作业。”5月4日11时20分,中国铁路兰州局定西工务段新阳镇桥隧养修工区班长、“排雷队”队长陈文武通过对讲机提示。8名队员接到命令后,如“蜘蛛侠”般挂在岩壁上。当天,他们要对新阳镇至渭南镇区段高陡山体上的危石进行逐米排查。
“排雷队”所处的位置是兰州局管内陇海线上的一个Ⅰ级防洪点,自2016年“排雷队”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多轮新老队员更替,目前这支“排雷队”由8名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青年团员组成。
“列车经过的这段山体主要是石头山以及土夹石山体,山高坡陡,地形险峻、地貌复杂,是兰州局管内最重要的防洪区段。”陈文武指着不远处的地形说,“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些镶嵌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巨石是无根的石头,长期受雨水侵蚀,风化严重,存在掉落的风险。”
为此,陇西桥隧车间抽调骨干力量组建“排雷队”,在人工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对高大山体进行拍照建档,对隐患山体通过加装主防护网的方式进行拦截和固定,从远处望去,山体就像穿上了一件“铁布衫”一样。
“虽然有‘铁布衫’护体,但网内的岩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松动,汛期来临前,必须逐米敲击检查确认。”队员李小村在安全绳的保护下,身轻如燕,身手敏捷。
“小村,你脚下大概两个网格处有块突出的石头,存在裂纹,敲击确认一下是否松动。”陈文武通过望远镜,为队员们精确导航。收到指令后的李小村,左手紧握防护网,右手快速将安全绳挂钩挂在身体下方,并顺势向下移动,找准位置踩实后,从腰间抽出撬棍,对准石头猛敲了几下,果不其然,风化后的石头被敲成了碎屑。
“这是一件既耗体力又具挑战性的工作。”陈文武说,“恐高的人干不了这活儿,年龄大了更不行。”
每次他们必须肩挑背扛作业工具,沿着羊肠小道徒步前行,从渭河对岸到作业地点,看似短短的一公里路程,需要耗时40多分钟,为了提高作业效率,节省路途往返时间,队员们索性拉拉家常就地用餐,以大地为床、天空为被的日子已经成为常态。
为了让队员们对安全关键“一门清”,陈文武还专门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素描,每次检查完后,他都会将检查过的山体勾勒成图纸,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安全走行路径、危石位置、可疑处所、具体里程、风险等级等信息详细进行标注,拍成照片后分享到微信工作群,帮助队友们加深记忆。
“队长是个细心人,考虑问题很全面,我们都挺佩服他。”队员郝旭说。
要想保证汛期山区铁路的行车安全,怎么少得了高科技的“助攻”。“全段共安装有雨量监测装置51台,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有一个APP软件,可以随时查看雨量情况。同时,还在防洪重点区段安装了80个高清防洪摄像头,用来实时监视山上的‘顽石’。在线路一侧安装了12套危岩落石雷达报警装置,一旦发生落石上道,就能快速定位处置。”队长陈文武说,“在这些高科技的加持下,铁路行车又多了一道安全坚固屏障。”
自“排雷队”成立以来,他们所负责的防洪区段连续八年平安无事,团队多次被授予兰州铁路局“防洪抗汛先进集体”“先进班组”“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团队成员也获得全局“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技术标兵”“尼红式青年”等荣誉。
又逢“五四”青年节,如今,青年“排雷队”又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年轻的“蜘蛛侠”们在陡峭岩壁上激扬青春,迎战风雨,用热血和忠诚守护着陇海铁路的安全与畅通。
队员们正在陇海线上工作。祁剑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