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捐赠1000万元给北大,樊锦诗: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樊锦诗一头银发,拄着拐杖借了点力,走上发言席。

5月4日,时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回到北京大学,也带来了一千万人民币的捐款,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

在捐赠仪式上,樊锦诗说:“我只捐赠了很少的一点捐款,北京大学给予如此高度的重视,我十分感动。”

捐赠1000万元给北大,樊锦诗: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

捐赠仪式现场。

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2019年樊锦诗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该奖金总额为2000万港币,其中一半捐给母校,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还有202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在此基础上,樊锦诗为了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人民币,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积蓄捐出。

捐赠1000万元给北大,樊锦诗: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

樊锦诗在发言。

“我认为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樊锦诗说,“这两份奖金‘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所得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所以我将奖金全部捐赠,一半赠予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支持北京大学敦煌学的研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还有一半捐赠给我工作的单位敦煌研究院,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樊锦诗强调,她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得益于母校“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的熏陶和许多前辈师长们的谆谆教导、悉心培养,她才有能力为敦煌石窟作了一些贡献。“我希望樊锦诗教育基金的设立,会对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一点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整个发言简短、质朴。

樊锦诗被唤作“敦煌女儿”。她将半生岁月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

多年来,樊锦诗一直十分关心母校,与北京大学共同见证与分享一些重要的时刻:2018年,樊锦诗为北京大学120周年撰写纪念文章《从北京大学到敦煌》,娓娓道来的往事里,蕴藏着她对母校的切切深情;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樊锦诗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翌日,她便回到母校与师生座谈,回顾自己与敦煌的情缘。

她关注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发展。2022年,时值北京大学在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100周年和在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教育70周年,樊锦诗送上贺信,回忆自己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就读的经历,为母校和考古文博学院送上真诚的祝福。

她惦念北京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多次以书信、演讲、寄语等形式与北京大学同学们交流,她将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凝成文字与语言,传递北京大学人的精神与使命。2019年,她在亲笔信中对北京大学新生殷殷嘱咐,“做有博大胸怀和仁爱境界的北大人”,又在新生训练营上鼓励大家“永远在路上”;2020年,她寄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新生们,要努力成为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考古学者,要有沉潜大隐的心态和准备,将个人的追求融入考古这一神圣的事业。

今年5月3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回信十周年座谈会”上,樊锦诗也勉励同学们,要在学习过程中把人生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熟读文物保护领域的各项法规、准则,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开阔眼界,学好外语,以开放的心态增进国际交流;珍惜校园时光,充分利用好北京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努力读书、勤于思考;向考古先辈们学习,传承好“甘坐冷板凳”的考古精神,求真学问、下苦功夫。

(图片由北京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