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王晓夏 实习生 吴婷
老龄化加速,脑卒中高发,仅我国就有上千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日打破神经介入高端器械的国外垄断,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赛道的新一轮角力比拼。
“我们自主研发的颅内取栓支架4月18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4月25日,赛诺神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蔡文彬告诉记者,公司研发二十余款创新产品,能提供神经介入手术80%的器械,其中,来自新加坡的金属材料和智能制造专家蔡明杰功不可没。
蔡明杰也因此获评苏州2022年顶尖人才(团队),这是苏州以国际人才发展引领产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紧扣发展布局集聚人才“先手棋”
爱吃火锅、喜欢旅游,时不时还与朋友们踢场足球,就连女儿也在苏州上大学……苏州高新区卡乐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的意大利籍专家卢西亚诺·马尔扎罗,自从5年前来到苏州就深深爱上了这里,他的家乡威尼斯与苏州早就结为友好城市,这几年他也目睹了中国的高速发展。
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的“双碳”目标下公司的发展不断提速,特别是针对国内大数据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公司与腾讯、阿里等数据中心紧密合作,提供绿色节能的全套解决方案,针对传统数据中心改造可节能90%。
突出产才融合,以领军集群做强创新集群,这是苏州国际人才工作的显著特点。苏州紧紧围绕产业选才用才,聚焦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需求,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集聚人才,抢占产业制高点。
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举全市之力发展的“一号产业”,而作为成为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产业生态最卓越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聚集620余家相关高科技企业、近35000名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积聚强大动力源。
“很多孵化机构都找过我们,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最能打动我们,他们对生物医药产业和政策非常了解,能帮助我们如何更大化提升AI制药领域的研发。”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在落户过程中,公司得到了当地政府极大的帮助,大大加快了公司研发的推进速度。
目前,苏州正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建立国家级创新载体,加大全球“高精尖缺”人才集聚力度,迅速形成人才集聚、产才融合、国际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多措并举打造引才留才“加分项”
“我很高兴能来昆山工作,我的同事们都热衷于先进技术的创新工作,在这里我的研发、我开发的金属材料能被人们利用并且使他们受益,这使我非常满足。”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金属材料专家谢列茨基·亚历山大·安纳托利耶维奇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自2008年以来,他一直与中国的大学和企业积极开展合作。
不久前,“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充当“技术经纪人”为其对接了国内企业需求,促成了他与捷安特集团的技术合作,来帮助企业提高铝合金的性能和产品质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苏州,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正在不断提升,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步调也愈发一致,确保了“人”到苏州“才”有用。
“现在时代改变了,人才不仅只对经济有要求,他们还对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有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苏州就是这样的城市,兼具好的营商环境和好的生态环境。”苏州科韵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CHOI JUNG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苏州的喜爱。
对于国际顶尖人才,苏州诚意满满,通过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吸引外籍人才融入苏州科创大军、深度参与创新攻关。
2020年,苏州设立了1000万元外专引智专项资金,用于外国人才各类创新活动。2021年,苏州立项建设了首批外籍院士工作站以及第三批外国专家工作室,5家市外籍院士工作站和57家市外国专家工作室入围。
开放包容的苏州,还给外籍人才提供了种种便利。苏州在全省率先设立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居留证办证专窗,提高外国人才来华许可审批效率。苏州还打破国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海外人才智力,自2011年以来,苏州累计1600余位海外专家入选“海鸥计划”。
作为开放大市,苏州抓住全球人才回流契机,连续10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如今,苏州已搭建起更具延展性的招才引智政策“组合套餐”,让天下英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