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洪烁 刘松 张娜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这段时间,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山科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董浩天天泡在实验室,对自主研发的绿色防灭火技术和高效阻化泡沫凝胶技术进行调试和技术检验。不久前,该项技术转让给了山西一家煤业公司,将产生5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促成这项成果转化的,是山科大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近年来,山科大陆续成立68个研究生党支部,将党建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构建了“党建+创新”“党建+社会服务”“党建+人才培养”特色育人模式,实现党建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齐头并进。
鼓励学生创新: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协作”
“学校在校研究生近一万人,党员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尽管频频出现‘创新达人’‘专利哥’,但存在成果质量不高、科研项目层次偏低等问题。”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韩作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把党建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将党支部设在研究生创新团队中,建立了科技创新结对帮扶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本科期间一次煤矿下井经历,让山科大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郭立典产生了治理矿山粉尘的想法。当真正接触除尘研究时,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如此“单薄”。一筹莫展之际,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牵头组建“尘埃落定”科技创新团队,将郭立典和10名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导师,组织有项目经验的党员结对帮扶。
不久,郭立典团队完成了“新型智能除尘系统”项目,摘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成果在20余个煤矿投入试用,为企业创造了800余万元利润。
“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习惯‘单兵作战’,容易遇到瓶颈,很难产出有价值的成果。为此,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组建了10余个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标兵示范,把同学们聚集起来,合力破解创新难题。”该校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恩生介绍,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生创新动力源,产出更多高水平创新成果。
促进成果转化:从“养在深闺”到“落地生根”
如何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近年来,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不断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培育实践成果等举措,促使一个个“养在深闺”的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山科大自动化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杨子江,取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成果。由于“不知道上哪儿去转化”,这些创新成果一直被“束之高阁”。
“不能让创新性成果止步于证书与奖金。”该校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庄立臣认为,要发挥支部的引领、帮扶、推广作用,催生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
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了解杨子江的技术转化需求后,将他的成果推荐给了合作企业。目前,“面向大电网运行的火电机组性能评价与控制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在10余家公司应用,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山科大研究生党支部已然成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红娘”,先后与30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分别组建大学生实验基地、科创基地、转化基地,建立了教授、工程师与科技创新团队“一带一”机制,进行一对多、多对一的技术应用推广,打造党建引领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以行践学育人:从“大学课堂”到“田间地头”
暮春时节,走进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河流域,只见水清、岸绿,风景宜人。昔日的污水河变身景观河,得益于山科大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成员刘存庆带领的实践团队的入驻。
2021年暑期,刘存庆带领团队到箕山河流域调研时,发现当地存在废水乱排且难以溯源等问题。通过“共建帮扶”的形式,团队与鄄城县生态环境局达成河流监测治理合作。刘存庆运用自主开发的光谱污染源溯源技术,构建了网格化监测溯源系统,为河流的保护增加了科技之“眼”。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我们要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和学科专业优势,打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多元实践成长平台,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把专业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韩作振说。
近两年,山科大研究生党支部共组建12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鼓励学生融入关系国家战略、民生福祉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让学生们做‘真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