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陇原大地春潮涌,科技奏响“致富曲”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比对测量同一作物不同种植方式的生长量……立夏刚过,在甘肃省静宁县甘沟镇王川村的一块农田里,静宁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张建荣带着实验组人员,察看试验田苗情。这几块试验田是实验组按照确定的试验方案进行小区摆布、采样、打埂、开沟、播种,用于做高标准农田生土不同种植制度培肥试验。

    下好试验田“先手棋”,生产劲头足

    5月11日,张建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几日气温回升,他加快了农作物品种试验步伐。

    张建荣所在的实验组从2020到2022年连续3年定点开展了5个单项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本地新修梯田以先锋作物马铃薯为最佳,其次为绿肥轮作倒茬。”仔细核对完实验数据,张建荣有些许欣喜。

    静宁县粮油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胡麻为主,兼以糜谷等小杂粮。多年来,种植面积稳定100万亩。近年来,该县加大本地常见粮油作物田间实验,充分发挥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在适宜生态区域的增产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有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该县司桥乡,县农技中心高亚飞赶着农时墒情忙着记录测量测算数据,进行液体地膜抗旱保墒效果试验。静宁县果园、旱作农业总面积超过200万亩,全靠覆膜保墒增产,地膜使用量大,随之而来的废旧农膜回收、白色污染治理难度也加大了。高亚飞坦言,如果他们的试验成功,对全县环境改善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与此同时,在全县选定的试验田里,包括液体地膜抗旱保墒效果试验、青贮玉米品比试验、膜侧宽幅匀播肥料效应试验在内的32个试验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张建荣说,随着试验的深入,小小试验田里的成果走向示范推广,走向大田推广。适合该县的小麦品种有兰大211、静宁13号,马铃薯品种淀粉型庄薯3号、鲜食型陇薯7号,玉米品种有粮饲兼用型金张掖1706与先玉系列、青贮型兴盛188、大京九系列,谷子品种陇谷032、会宁良谷等。

    2022年秋该县播种冬小麦20.17万亩,较2021年增加了1万亩,引导培育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示范户600户。该县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说,2022年冬小麦全部推广机械化宽幅匀播、膜侧条播等栽培技术,一改过去机械化程度不高、条播不保墒低产的现象。

    该县三合乡有种植小杂粮的传统,但效益低下,前几年群众越来越不愿种植。农技人员及时跟进指导,于2018年为该乡提出了“采用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旧膜二茬穴播小杂粮技术等,配套集成推广测土配方、病虫害绿色防控”种植指导意见。该乡很快尝到了科学的甜头,以谷子、糜子、荞麦、胡麻等为主的立体寒旱特色小杂粮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并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小杂粮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三合乡润民农业生产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说:“我们公司自2018年以来已销售特色农产品1200余万元,为村集体分红47.74万元,为农户分红106.6万元。”

    从“试验田”到大田,良种良法显成效

    静宁县界石铺镇在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都种上了粮饲兼用型新品种玉米,全镇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草畜循环的产业发展路子。崔岔村支书赵文学说:“饲草玉米既能打籽实又能当饲草,这几年种新品种玉米的村民每亩下来较传统籽粒玉米能多卖500多块钱呢。”

    “去年陇薯7号洋芋售价比普通洋芋高1角钱,亩均产量高出600斤。”红寺镇种植大户范亚郎去年种了200亩鲜食型洋芋,今年又流转了100亩地,全都种洋芋。他告诉记者,好的市场前景是他今年多种100亩的底气。

    范亚郎是该镇规模化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受益者之一。

    近两年,红寺镇在全县率先示范,健全完善脱毒种薯组培繁育、原原种扩繁生产、大规模田间示范种植、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成功打造马铃薯“引、育、繁、推、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带动全镇产业发展壮大。

    静宁县按照“科技先行、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设立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重点开展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优良品种、新农资、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粮油作物试验田的建设,加快了全县良种、良法应用步伐。该县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说:“全县农技人员与广大群众挑着‘金扁担’,确保了85万亩旱作农业的连年丰收,让农民的钱袋子和粮袋子鼓起来。”

    在广袤的大地上,全县农民依靠科学辛勤耕耘,挥洒汗水,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建设一个又一个产业链,让农业根基更稳,让饭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