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将启动 600余项“科普大餐”邀市民打卡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实习生 雷雍

5月18日,重庆市科技局发布消息,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将于5月20日正式启动,持续至5月31日。届时,该市将推出600余项“科普大餐”,邀请市民前往打卡。

200余项科技创新和科普成果集中展出

今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由重庆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协、市社科联、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将于5月20日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熙街广场举行,主场展览活动将持续到22日,现场将设置创新文化区、青少年科技博览区、科技前沿区、美好生活区、生命健康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区、城市科学秀路演区7大板块,共50余个展位,以互动体验形式集中展出2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成果。

“航天科技成果是本次主场展览活动的一大亮点。”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本次主场展览活动中,多家市级科普基地将带来航天“黑科技”等系列展品集中亮相。同时,现场还将开展“共建太空家园”主题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变身”小小航天员、太空建造师和宇宙小卫士,在游戏体验中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文化。

本次主场展览活动首次设置创新文化区,以“创新的步伐”为主题打造科技创新文化墙,还将结合社会热点,贴近市民生活,展示市场监管、应急安全、消防安全、绿色生态、国门生物安全、重庆特色生物资源、生命健康、乡村振兴等科技创新和科普成果,让市民增长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将整合媒体平台资源,搭建科技活动周“云展厅”,通过“报、网、微、端、屏”全媒体矩阵,让市民足不出户也可以“云端”看展。

同时,市民还可以参与全民科普知识挑战赛,通过线上答题,学习科技创新和科普政策法规、科技活动周背景知识,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国家安全、生态环保、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科学常识。

“科学之夜”开启沉浸式科普之旅

“科学之夜”是科技活动周的品牌科普活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科技馆将在夜间针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和展示手段,推出多项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亲子科学嘉年华活动,为公众开启不一样的沉浸式科普之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推出“陶俑们的悄悄话”活动,通过汉服展示、汉服体验、“投壶”游戏、“汉代故事画像砖”拼图游戏等活动,让公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美,了解古代儒士生活的特征。

重庆自然博物馆将推出“众生的地球”活动,让小朋友们化身“自然科学小侦探”,跟随科普辅导员展开一场探究式学习,揭开地球的奥秘及远古生物恐龙的神秘面纱,并参与“地球仪DIY”“变身霸王龙”等亲子活动,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重庆科技馆将推出“搭乘时光机,夜游科技馆”活动,通过展品体验、展览展示、科学表演、互动游戏、特效观影、天文知识讲座及星空观测等形式,让观众“手持时光通行证”,在穿梭时间长廊中畅玩科学,领略科学的奇妙。

5月21日,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奇思妙想”系列——“小蜘蛛 大生态”主题科普活动将与公众见面。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志升将带来科学演讲《小蜘蛛 大生态》,为青少年开启多彩的蜘蛛世界,通过介绍重庆本地蜘蛛新种等典型蜘蛛,引导其了解生态环境对蜘蛛生存的影响,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珍爱生命、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130余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普基地对外开放

为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普基地在科学知识普及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活动周期间将举办科技创新资源开放活动和科普基地开放活动。

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人类胚胎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了解“人类生命奇迹”,体验“小医生”;到重庆邮电大学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认识什么是摩擦纳米发电机……届时,重庆市90家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将面向公众开放,开展趣味科普体验活动,充分展示实验室建设发展成就,提升实验室公众影响力,增强公众科技创新意识。

与此同时,40余家市级科普基地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开放活动,比如,重庆动物园将举办“我爱国宝大熊猫”研学活动。重庆园博园将举办“一园知匠心”微打卡活动,让公众感受园林建筑艺术之美。

科技活动周期间,重庆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将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等面向基层的特色科普活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社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全民科普的热潮。

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已连续举办22年,成为重庆市公众参与度最高、范围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品牌科普活动,累计开展各类特色科普活动超过1.3万项,参与人数超7000万人次,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