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张静攀 于秋瑾
2023年初,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4个“双中心”城市。
今年第一季度,地处西北内陆的西安高新区生产总值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10.5%的同比高增长,达到844.22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6、5.2和2.9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到全市的29.8%,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着力发展价值链高端、技术水平先进的硬科技产业;同时在招商政策、政府效能、上下游配套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能够为奕斯伟材料的发展提供优势资源支撑。这是奕斯伟材料落地西安、扎根高新区的重要原因。”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还平说。
正如刘还平所言,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依托自主创新的特质基因和完善的创新生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年底,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获批创建国家科创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西安高新区宣传部供图
3个“80%”:西安高新区创新驱动力的关键构成
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华告诉记者,西安高新区目前80%以上的科技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80%以上的科技企业已经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关系,80%以上的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团队。这3个“80%”,是西安高新区创新驱动力的关键构成,也是经济长期逆势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动能。
坚持培育科技企业群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西安高新区实施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2022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607家,同比增长40.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60家,同比增长36.1%。2022年度IPO上市企业10家,首发募集资金88.8亿元。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企业创新积分制500企业”评价中,西安高新区申请企业位居首批试点第一。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西安高新区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核心作用。鼓励企业参与2022全国颠覆性创新大赛,配套支持国家重大项目7个,支持金额近2000万元。发布“西安硬科技十大突破”,支持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与创新。仅去年,西安高新区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就涌现出了全新一代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等一批全球首创、全国首个“高新造”硬核技术和产品。累计获国家科技奖励35项,拥有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超过800项。最新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累计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10个,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210亿元,累计辅导1020家企业进入科小企业培育库,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西安高新区还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锻造硬科技产业集群。抢占新赛道新优势,形成百万产能、千亿产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比亚迪、三星电子跃升为“千亿级企业”。2022年,西安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高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均超30%。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新区宣传部供图
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和孵化体系
“不同于沿海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处内陆的西安高新区想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突破,必须依托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夯实基础研究底座,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形成能够解决难题的科技创新原动力。”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绝非一日之功,为形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西安高新区不断整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本地高校以及各类科研机构资源,布局以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以西电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高能级科技转化平台,集聚了西北有色院金属多孔材料、光机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等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地了首个陕西实验室——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形成了“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科学园—科学城”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和全要素、全生态的孵化体系。
据统计,西安高新区目前已拥有3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8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3家新型研发机构所组成的创新基础平台集群。通过“科创九条”“上市十条”、企业创新积分制等组合政策,耐心护航“创新长跑”。
在“双中心”的使命机遇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双中心”核心承载区,西安高新区的科创未来令人无比期待。
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外景。西安高新区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