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实习生 雷雍
“缙云八角不能用作卤料,小熊猫不是大熊猫幼崽,中华鲟在恐龙时代就存在了。”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西南大学博物馆推出“缤纷世界,万物生长——生物多样性与美好生活特展”,首次将分布在各个二级单位的珍稀动植物标本集中进行对外开放展出,共有昆虫标本250件,植物类标本107件,其中不乏已野外灭绝物种、濒危物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等。
5月18日,西南大学博物馆展示厅内学生正在参观植物标本。雷雍/图
集中展示百年珍贵植物标本
什么是模式标本?2021级园林专业王子燚同学解释道:“模式标本是在发表新物种的时候所指认的第一份标本,是一个物种作为新物种存在的物理证据和后续研究的基础范本。”此次展览展示了缙云八角、缙云黄芩、小金海棠、玉兰、蓝花楹等10份模式样本。
据了解,缙云黄芩是重庆市八大极小种群植物之一,2019年重庆市北碚区推进缙云黄芩无性繁殖试验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3年时间内,缙云黄芩野外回归面积已扩大至20余亩。拯救极少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地生态环境向更好方向发展的体现。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蜘蛛研究专家张志升教授表示,小众的物种正好是展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真实状态。
此次展览植物世界部分展出标本是西南大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采集保存至今的珍贵标本,除模式标本外,还有四川植物志绘本6份、一级二级保护植物17种,基本涵盖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北碚缙云山、鸡公山、西山坪、歌乐山、邻水华蓥山、高登山等重庆市及毗邻地区各著名山区。
“水中大熊猫”中华鲟亮相
动物乐园展览现场,金丝猴翘首伫立、穿山甲炯炯有神、小熊猫憨态可掬,讲解员讲解道,本次共展出33个真实动物标本,其中特地推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标本,是20世纪研究长江水资源时带回来的。
5月18日,西南大学博物馆展览中华鲟标本。雷雍/图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与恐龙是同一时期的生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长江珍稀鱼类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近年来,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持续衰退,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据了解,中华鲟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身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形,即尾巴上页比下页更大。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岁。
此外,展品还陈列了昆虫标本,包括鞘翅目、鳞翅目、蜚蠊目等昆虫,其中不少满怀童年记忆,如蜻蜓、蝴蝶、天牛和蝉;也有颠覆常识的昆虫标本,如有翅膀的竹节虫,但这种翅膀的主要用于吓唬天敌,其实际飞行能力较弱。
西南大学博物馆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南大学从未缺位,学校百余年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博资源,拥有各种动植物标本近80万件(组)。校园内有高等植物700余种,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多样性乐园,丰富的馆藏动植物标本和生长在校园的各种植物花卉,不仅有效助力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还在博物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