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期与香港中文大学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合作,发现与蝙蝠相关的致病真菌或可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相关研究发表在生态与健康领域国际期刊《大健康》上。
蝙蝠携带着各种病原体,包括亨德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与埃博拉病毒等,蝙蝠还可以传播真菌病原体,例如导致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肺囊菌,食虫蝙蝠也可以携带感染猪和人类的冠状病毒。山地洞穴生态系统为各种真菌提供了潜在的避难所,也为蝙蝠提供了栖息地,而包括旅游探险、农业扩张与栖息地破碎化等人类活动,正严重干扰蝙蝠生存空间,并增加了蝙蝠作为人类疾病传播媒介的概率。
蝙蝠及其相关真菌的栖息地和生态互动 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近期,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彼得·莫蒂默研究员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爱丽丝·休斯教授带领一支由真菌学家、生态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调查了西南山地蝙蝠洞穴生境,认为随着气候的变化,未来真菌病原体的威胁在增加,因此了解真菌在相应环境和可能面临风险的分类群中的传播尤为重要。
为应对与蝙蝠相关的健康风险,研究团队建议,首先保护城市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蝙蝠自然栖息地,避免栖息地破碎化,建立生物隔离墙与生物廊道;同时开展公众教育,限制和规范公众进入山地洞穴与蝙蝠栖息地;此外,确保洞穴探险装备与着装防护符合生物安全标准,加强采矿活动等的环境监管,以防止扰乱蝙蝠生境与蝙蝠的无序迁移。
研究团队还特别强调,涉及人类健康的生态学途径跨学科合作尤为迫切;而限制栖息地干扰、停止景观破碎化,实施蝙蝠关键觅食地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对减少蝙蝠暴露于人类环境、减缓真菌病原体的传播至关重要,这也是预防和减少人类与动物传染性疾病风险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