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兰白两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转化通道,唱好科技创新‘双城记’。”5月23日,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召开,甘肃省省长、领导小组组长任振鹤讲话强调,要共建区域发展“经济圈”,以兰白两区创新能级提升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
2022年以来,甘肃省全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打出“自主创新”“先行先试”两张牌,突出规划引领,找准产业方向,强统筹、优环境、聚资源、拓合作、增辐射,力求把兰白两区建设成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
“截至2022年底,兰白两区高新技术企业698家,兰白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较2018年增长近423亿元,年均增速11%;兰白自创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7亿元,年均增速8.6%;兰州、白银高新区全国排名分别提升4位、7位;兰州经开区全国排名提升12位。”甘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兰州新区经济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连续5年领跑国家级新区,在这些创新高地的支撑带动下,2022年甘肃省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提高1.21个百分点、达到54.92%,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
创新需要强大的政策支持,2022年,甘肃出台《甘肃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从管理体制、人才支撑等8个方面,以法规形式优化创新发展环境,规范、服务和保障兰白两区建设,出台支持兰白自创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等重大政策措施,对兰白两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码。兰白两市分别围绕土地利用、人才激励、招商引资等领域,建立完善了配套创新政策体系。
“国家队+地方队”共同谱写创新鸣奏,据悉,目前兰白两区已推动建成国内最大动物P3实验室、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超高温钍基熔盐泵试验平台、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目前,区内集聚了全省近41%的高新技术企业、29%的战略性新型骨干企业和41%的上市企业。
产业是驱动强科技“列车”的最强动能,目前,兰白两区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累计向建设主体支持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超过1100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参与研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关键部件,离子电推进系统、微重力开关等43台(套)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碳离子治疗、超高温钍基熔盐泵、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等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
以兰白张江科技合作为牵引,甘肃持续拓展科技对外交流布局,黄河浦江共谱科创新曲,兰白张江科技合作被科技部等9部门纳入国家“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
平台共建方面,围绕新能源、中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与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签订“1+8”合作协议,推动“中医中药经典名方研究院”“先进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和“科创企业服务中心”3大平台建设。
项目合作方面,与上海张江联合制定贯彻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领域,筛选出81项合作项目。交流对接方面,通过甘沪领导加强会晤、互派人员挂职交流,联合举办“兰州科博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促成兰州兰泵、佛慈制药等区内企业与上海关联单位开展务实合作,国内首台套标准熔盐泵测试装置、低温纤膏应用等科技成果在区内落地应用。
拓展合作方面,组织参加北京、西安等省市相关论坛和展会等活动,促成宝武碳业、雅本化学等16家企业机构到区内投资。支持兰州高新区建设“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区内建成运营中医药孵化育成中心并入驻企业21家,全省首家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落地兰州高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兰州交大与德、俄等国家共建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2022年,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甘肃成为全国23家自创区中第10家出台地方性法规推动自创区建设的省份,2023年,甘肃省将立足兰白两区发展实际,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创新升级、深化开放合作等任务,高质量编制兰白两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年),为未来五年擘画清晰的发展目标。
“这既是推动兰白自创区提质增效,促进兰白两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不断增强兰白两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引领带动全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张世荣表示,下一步,甘肃将深入实施“四个计划”,即创新平台培育、研发能级提升、急需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梳理形成关键技术图谱,公开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面向全国发榜,“借脑”解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新组织认定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到2027年,力争实现兰白两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5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800家等一系列目标。”张世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