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二〇二三中关村论坛上,院士专家倡议——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方式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实习记者 裴宸纬

5月26日,2023中关村论坛“全球大流行病的应对和国际合作”平行论坛举行,7位重量级嘉宾进行主题演讲,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带来的启示。

新冠疫情暴发,是对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次重大考验,它让全球深刻认识到病毒不分国界,没有人能够在疫情防控面前独善其身。与会专家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承担、共同应对,才是正确做法。

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防控离不开“科学求真”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人类只能干两件事儿。一件是加强基础研究,另一件是做好疾病监测。”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新冠疫情提醒所有人,如果不能将可能出现的流行病控制好,未来会令人担忧。

高福认为,疫情防控离不开“科学求真,行政务实”。面对新冠疫情,如何求真?靠科学。高福坦言,发现病原、共享数据、研发疫苗与药物,基石就是科学。“消灭病毒很简单,只需将病毒与宿主一并消灭即可,但对于在人群中传播的病毒,采用简单粗暴的‘消灭’方式显然不可操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必须务实可行,公众的理解、政策的支持、高效的执行更是不可或缺。”高福说。

如今,我们已步入后疫情时代,病毒与人类共存是不争的事实。回顾过往,继7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被科学家发现后,最近又发现了2种新的冠状病毒。“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和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新型流行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斗争、相互厮杀的过程。”高福说。

实践表明,经过近3年半的探寻,人类仍未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这就像一个还未解开的科学谜团,仍需慢慢研究。高福强调,正因如此,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认识到,人类的健康依赖于动物健康,动物健康依赖于环境健康,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

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人类应该学到什么?高福表示,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全社会的包容和经济社会的韧性颇为亮眼,中国科学界对科学数据的共享让中国公共卫生的有效经验走向世界。

应对全球大流行病,培养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疫情的挑战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表示,面对全球大流行病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持续挑战,构建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社会各界需要重新思考公共卫生学科的内涵。在梁万年看来,传统公共卫生教育采用以生物医学为基础、以疾病控制为导向的模式,从教师团队到科研方向均来自医学门类,但在实践中,作出一项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决策,还要从法律、经济、社会等角度进行考量。

如何变革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首先要突破学科发展的既有边界,推动公共卫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梁万年认为,创新建设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新方式,是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顶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同时,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应改变以治疗疾病为导向的目标定位,推动人才培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进一步促进形成以人为本的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参与性的健康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县城,到社区去,到基层去,到疾病发生的现场去,围绕现场的场景来做相应的培训。”梁万年说。

在实践中,公共卫生人员要作出疫情态势分析、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建议,同时做好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评价,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咨询。梁万年表示,要通过交叉复合型人才的训练,培养出具有“一锤定音”决策能力的领军型公共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