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金凤 刘园园 崔爽
从“九章”量子计算机,到磁场强度“世界最强”的稳态强磁场,再到承载人类能源终极梦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科学实验装置“人造太阳”……一件件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让人感受到合肥这座城市“科里科气”的独特气质。
5月29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安徽,近距离观察安徽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锻造长板,下好创新“先手棋”。
让基础研究“沿途下蛋”
用于基础研究的大科学装置是先进技术的工程集成,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既具有先进性,也具有工程可实施性,产业化落地有望产生引领市场的新产品。
“我们通过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单位技术入股、企业或投资机构共同出资方式,成立混合所有制科技公司,承担衍生技术后续‘二次开发’,加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说。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技促进发展处处长邓国庆告诉记者,该院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了超导技术、加速器、射频技术、真空机械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
记者了解到,依托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目前已经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催生出多个国家Ⅰ类创新靶向药物。
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前不久,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硅谷”)招聘全球合伙人的申报截止,共有国内外164家投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报名。“报名情况超出预期。”公司董事长吴海龙说。
“科大硅谷”由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手打造。去年6月,建设方案刚公布便引起关注。按照规划,到2025年,“科大硅谷”将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这是一块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通过省、市、校三方合力共建,创新研发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才聚集机制及投融资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策源、新兴产业集聚的融合示范区。”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郭浩表示,希望通过这个高品质空间载体,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
为此,安徽相继推出新措施:成立“科大硅谷”战略咨询委员会,创办“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和全球校友事务部,聘请“联合创业导师”……
身为“科大硅谷”全球校友事务部负责人的周宇,这段时间忙着与国内外校友、投资机构和企业沟通协调,“目前在库项目超过400个,69个项目已确认落地。”他说。
郭浩说:“我们希望‘科大硅谷’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
“四链”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个月前,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落幕。在这场“突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注重企业创新主体需求”的科技大集上,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签约项目309项,金额超740亿元,新达成合作意向377项;科技金融签约项目43项,金额约186亿元,新达成合作意向15项……
在安徽,企业作为产业创新主体的态势基本形成。省级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半为高新技术企业承担;132家新型研发机构中,8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牵头组建。今年前两个月,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3156项,其中企业作为科技成果完成主体的有2812项。
2021年12月,安徽依托科大讯飞组建省内首家创新联合体——安徽省智能人机交互创新联合体。一年多来,创新联合体平台开放559项人工智能产品及能力,聚集超过398万个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164.6万。
“这样的创新联合体,全省已有4家。在创新联合体中,牵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市场、人才资源,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说,“我们将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向企业征集需求,是安徽科技创新常态化的制度安排。”姚群介绍,由科技厅牵头主持的“揭榜挂帅”榜单项目需求,全部来自企业。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安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78.2亿元,同比增长180.4%。2022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创新环境由2021年的全国第12位跃升至全国第3位,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