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这场论坛呼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5月30日,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论坛”在京举办。论坛由科技部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承办。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林抚生等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主持论坛。

论坛以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融合创新为主题,邀请到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围绕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突破展开主旨演讲和高峰对话,并发布“基于大语言模型+向量数据库的文献知识库”重磅成果。

这场论坛呼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

相里斌在致辞时指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活跃,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日益展现出超越传统数学或物理学方法的强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从概念导入期进入落地应用的新阶段,正在形成变革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新方向。

相里斌强调,要继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一是鼓励跨学科融合,着力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二是注重重大场景驱动,推动形成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三是重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深入践行科技向善理念;四是倡导全球开放合作,推动科学智能造福社会。

林抚生表示,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全球科研范式变革趋势,在人工智能领域超前系统布局,支持开展大模型、科学智能等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持续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催化剂”作用,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发展,支撑世界级、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发现。支持建设科学智能大设施,搭建开源、开放的科学智能基础设施平台;支持以本市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建设“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创新联合体;坚持“四个面向”的选题方针,推动实现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主旨演讲环节中,来自人工智能与数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化学等交叉领域的多位学者带来了主题演讲,分享人工智能助力不同科学研究领域的情况,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为科学赋能的创新模式和发展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鄂维南以“AI时代的科研体系重构”为题分享了观点,AI for Science为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帮助科学家突破以往难以解决的研究瓶颈,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为适应AI for Science发展的需求,不仅亟须开发数据库、软件、模型等新方法和新工具,还需要向“平台科研”模式转变,搭建垂直整合的人才团队,以创造新的价值。

材料创新常常带来技术革新。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大卫·斯罗洛维茨教授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精确模拟”演讲中谈到,深度势能方法结合了机器学习与物理建模,解决了分子模拟中效率与精度不可兼得的困境,其可以在保持量子力学精度的基础上,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效率提升数个量级,在材料缺陷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卓越访问教授、美国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许锦波则从“AI+生物学”视角切入发表演讲。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未来10年内生物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每年高达4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下一阶段,根据特定的功能需求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或改造已有的蛋白质,将为生物科技带来更大颠覆性突破,并为整个生物经济带来重构的机遇。比如,AI蛋白质优化设计的广泛应用,将变革药物设计、生物育种、环境保护、高性能材料等多领域的发展模式。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