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山顶重逢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骆香茹

“‘当科学遇见艺术’似乎是一个老话题,其实我觉得并不过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它们依然像过去那样形影不离、相互为伴、密不可分。艺术一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就会变得超乎想象的绚丽多彩。科技一旦植入艺术的细胞,会变得难以置信的神奇浪漫。”6月3日,首届“科学与艺术高端对话”沙龙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陈泉涌在活动上表示,“两者的深度融合将给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将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和无限的期待。”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指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促进工作委员会承办,主题为“当科学遇见艺术”。

科学与艺术看上去泾渭分明、毫不相干,一个充满了理性的符号与公式,另一个则由感性的灵感与体验组成。但实际上,二者曾并肩而行,如今又在人类文明的山顶重逢。“一位外国作家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一开始是在一起的,它们让人类摆脱了愚昧,走向了文明。它们在路途中走着走着,就在一个山路中分手了,现在又在山顶汇合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金振蓉说,“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时候,科学和艺术一定会走向融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山顶重逢

“科学与艺术高端对话”沙龙活动在京举办,图为活动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科学的最高峰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家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占主导,艺术家是形象思维多一些,在一些伟大的科学工程中,光有逻辑思维是不行的,一个科学家只有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才能成为大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科技部原秘书长、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认为,“科学的最高峰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山顶重逢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科技部原秘书长、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在致辞中表示,科学的最高峰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记录与传播“钱学森之问”的亲历者之一,张景安回忆道:“钱老说,在创造的最关键时刻,艺术的形象思维能使他不钻牛角尖。而中国就缺乏既懂科学又懂艺术的帅才。”

“实事求是地讲,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上,还有很多文章要做。我们要培养一些既具有科学精神又懂艺术的科学家。”张景安补充说,“衷心希望科学家、艺术家能够携手,共同搭起一个登天的云梯,使创新能够在祖国广阔的蓝天展翅翱翔。”

科学家爱艺术不是什么新鲜事。众所周知,达·芬奇不仅是著名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达·芬奇,还有不少伟大的科学家钟情艺术。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刘洪海在报告中分享了爱因斯坦、钱学森、丘成桐三位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科学家。刘洪海介绍,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在描述自己证明了卡拉比猜想的心情时,曾援引晏几道的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丘成桐本人正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他不仅攀登数学高峰,屡获奖项,被称赞为“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还爱好古典文学,能书善文。

“科技改变了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力”

“科学始终没有离开过艺术,艺术也从未离开过科学,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只是每个年代的体现不一样。”青年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孙茜在沙龙主题对话环节表示,“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力。”

孙茜举例说,在她观看的一场儿童剧里,坐在舞台下的观众抬头看到的满天繁星不再是由一个个小灯组成的,而是由技术呈现的更生动、更接近现实的星空。以往,在舞台剧中,演员想要呈现角色内心变化的唯一途径是独白。如今,借助科技的力量,角色内心世界的改变能够被可视化,这会让观众有多元的体验。“这一切都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孙茜补充道。

不仅如此,科技还能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贡献力量。

“中国的戏剧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许多老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表演并没有被留存下来,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想象,这是一个遗憾。科技和科学给我们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孙茜说,几年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心得进行留存和传承。

“我们过去都是一对一口传心授,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获得者江其虎表示,“戏曲与科技的碰撞融合给当代戏曲传播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戏曲传播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高度依赖口传心授的戏曲行业借助科技,抢救老艺术家身上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

江其虎介绍,近年来,国家京剧院运用传统技术,传承经典名剧《龙凤呈祥》,创新升级推动了元演播产业发展,各方联手打造了“5G京剧元宇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展现了传统艺术的勃勃生机,拓展了艺术传播的新局面。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山顶重逢

在科学与艺术展示环节,演员孙茜、京剧演员江其虎、画家张英才等艺术家用才艺展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魅力。受访单位供图

“用艺术展示科技界的人物”

如何用艺术展示科技界的人物?

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二级导演李唫以他导演的作品《百年守锷》为例,回应了这一问题。话剧《百年守锷》根据院士屠守锷的生平事迹创作,展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元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锷的一生,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创作演绎。

李唫表示,科技界的人物也是普通人,塑造科技界的人物的难点之一在于要在“简历戏”中演绎人物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对此,他的解法是多人饰演一个角色——由不同的学生饰演少年、青年、中年、暮年的屠守锷。

此外,在用艺术塑造科技界的人物时,还需要直面大众的误区。

“我们在科学家宣传上有一定的误区。这导致公众理解的科学家往往有点不食人间烟火。”金振蓉说,厘清这些误区是科普的任务,有赖于科学与艺术融合后进行的正向科普。这样能够让更多人接触科学,让社会充满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和谐氛围。

要让科学与艺术融合,不仅要科普,学校教育也是关键一环。

“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是创造力。我们要使科学与艺术融合教育为建设科技强国、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表示,为了推进科学与艺术融合教育的发展,要开展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技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育。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山顶重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在报告中强调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重要性。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