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长三角地区:改革试验田 发展动力源

西子湖畔水波潋滟,巢湖之滨生机盎然,秦淮河岸人流如织,黄浦江畔灯火璀璨。6月6日,初夏时节,沪苏浙皖四地政商代表相聚在安徽合肥。

截至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9万亿元。以占全国1/26的面积、1/6的人口,连续五年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8个地级以上城市入围全国“万亿俱乐部”。迅猛的经济增长势头,得益于长三角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大关键词。

近日,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新仓镇和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吕巷镇、张堰镇联合组建了首个跨省市“强村公司”——浙江鑫平田园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在浙沪交界、总计2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省合力打造跨区域合作共赢新空间。

在浙江,“强村公司”这一由县乡政府牵头,村集体共同出资组建经营实体,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组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方式,已持续十年。截至2022年底,浙江共有1347家“强村公司”,入股行政村8803个。

为何要组建跨省域“强村公司”?刚刚出任鑫平公司董事长的新仓镇中华村党委书记谢微叶回答干脆,就是要通过一种纯粹的“市场”对“市场”模式,解决五镇一体化进程中曾经存在的联结不深等问题。

目前,为加快推进市场规则制度统一,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共同启用了“310”号段的长三角标准一体化编号,联合制定《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2项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探索区域执法标准统一和监管协同新路径。

在浙江嘉兴,一体化执法标准和数字化应用已现雏形。为破解交界地带“执法难”问题,嘉兴牵头有关地市拟联合出台《关于长三角跨省毗邻区域共同遵守“首违不罚”清单的指导意见》,从各地执法事项中找出“最大公约数”,形成共同遵守的免罚清单。嘉兴还在一体化示范区内探索以水资源保护、固体废物跨省运输等领域为试验场景,开发长三角一体化行政执法数字化协同应用,实现“线上联动+线下联合”执法行动。

位于上海的麻省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先进电池研发企业。进入中国后,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发产品,需要收集电池芯研发、测试和制造阶段的专业数据。这时,江苏产研院当起了“技术红娘”,为SES与江苏企业苏科思牵上“红线”。据了解,2022年,江苏省向沪浙皖输出的技术合同超9300项,成交额超307亿元;吸纳沪浙皖的技术合同超8700项,成交额超830亿元。

作为长三角腹地,安徽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专项行动,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聚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加强国际经贸对接,安徽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中部地区国际商会联盟等组织,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2500列。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近年来立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区位优势,持续推动长三角“一网通办”。吴江区行政审批局通过实地调研,确定与河南信阳固始县、安徽六安霍邱县开展对口合作,聚焦社保、医保、户籍等民生事项,梳理出首批50项跨域通办事项清单。目前,示范区“一网通办”做到了“跨域有窗口”“自助有终端”“线上有通道”“服务有标准”。

当前,随着区域联动合作不断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安徽皖北城市合作机制业已形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正加速推进。通过对标沪苏浙,安徽大力实施产业园区亩均效益提升行动,推深做实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改革,股份合作、委托管理、“园中园”等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新模式被实践创造出来。

在长三角合作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成果往往具有显著“外溢效应”。以横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三年多来,示范区形成112项具有开创性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