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史诗
课后服务是支撑“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载体,是解决家长急难愁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民生工程,以数字化赋能“双减”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是当下亟待推进的重要路径。
5月27日至6月6日,2023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期间,课后服务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宣读课后服务数字化创新研究院首届领导班子成员,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开发部负责人任怀德为首届领导班子成员颁发聘书。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装备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原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指出,课后服务是支撑“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载体。对于课后服务的未来发展,要着重在两方面发力:一是注重服务资源的均衡分布,二是课后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课后服务事业,充分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平台技术手段,为课后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海平及其团队成员黄为在《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保障和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是整个社会的期待,是落实“双减”政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以及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内在要求。开展课后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主导统筹和社会力量赋能相结合,协同监管课后服务质量;二是“固本”和“开源”相结合,保障课后服务运行的各种资源;三是动态评价和星级评定相结合,提高课后服务的运行质量。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作《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的课程设计及资源建设》的主题演讲。她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应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课后服务的课程设计要基于学科拓展、学科融通和社会生活,要注重五育融合的价值性、学科整合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努力构建“活动—知识—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体系。针对课后服务的资源建设,吴颖惠认为,要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和可参与性,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共建模式,用好线上优质教育资源,补足非学科优质资源,努力建设高品质课程资源。
该活动系2023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龙之门网络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百家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今之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