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谢莉蓉
6月的可可西里,雪山绵延,草甸遍野。正值藏羚羊迁徙产仔季,几只刚刚通过青藏公路的藏羚羊悠闲地移步到“电力天路”铁塔下方,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自在觅食。
6月11日,“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第12次年度检修工作圆满收官,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三江源头腹地,电网检修人员在云端走线巡检,安装“生命鸟巢”。在这条“电力天路”上,已有168个人工鸟窝。一头是电网安全,一头是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三江源地区,正以“生命鸟巢”为样板,探索生态文明和谐共处的绿色模式。
高原鹰在“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输电铁塔上的人工鸟窝里繁衍生息。谢莉蓉 摄
从驱鸟到引巢 生命鸟巢在这里繁衍生息
“今天的任务除了登塔检查消缺外,还要看看塔上的人工鸟窝里有没有鸟入住的痕迹。”这天,姚斌一组检修人员一早就到达海拔4800多米的风火山地区,在铁塔下方,小组负责人姚斌向作业人员张成林交代。
“这个鸟窝里肯定有鸟,你看。”张成林仰着头,声音里透着兴奋。
姚斌抬头一看,一只高原鹰正绕着塔顶盘旋。张成林利落地穿好安全带,背上工器具,脚踩塔腿上的脚钉开始一步一步往上攀爬。十几分钟后,张成林爬到三十多米高的铁塔横担上,在安全带和后备保护绳的双重保护下,慢慢向人工鸟窝附近转移。
“里面有两只幼鸟。”张成林兴奋地朝塔下喊道。
“好,拍张照片。”姚斌仰着脖子,笑得灿烂。张成林拿脖子里挂着的相机记录下美好画面。
穿越三江源国家公园的±400千伏柴拉线是国家电网“生命鸟巢”公益品牌项目的发源地。高大的输电铁塔是猛禽首选筑巢地点。早年,由于鸟类在塔上活动,多次导致线路短路故障,影响电网稳定运行,同时也威胁鸟类自身安全。对此,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的“电力天路”运维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最终决定主动帮鸟类在塔上筑巢,引导鸟类在杆塔安全区域栖息活动,由以往的“驱鸟防鸟”向“引鸟护鸟”转变。
2016年5月,青藏联网工程年检期间,运检人员首次探索性地在铁塔上安装了20个直径约一米的碗状人工鸟窝。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人工鸟窝慢慢被大鸟们所接纳。而后,该公司不断加强人工鸟窝的推广和应用。
根据前期的排查结果,这基塔上的绝缘子和铁塔连接部位有一处开口销缺失。张成林找到缺陷位置,从工具包里拿出开口销,熟练地补装上。
缺陷消除完毕,张成林沿着水平的瓷质绝缘子串向着导线侧移动,约8分钟后,穿过10米长的绝缘子串,来到导线上方,准备走引流线进行检查。
细致地检查完毕,塔上附件一切正常,张成林又看了一眼“生命鸟巢”里的两只小鹰,满怀欣喜地下塔。
三江源有了5000余个人工鸟窝
今年“电力天路”年检期间,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还要在大型鸟类活动频繁区域加装7个人工鸟窝,进一步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姚斌一组下一基塔的任务就是再安装一个新的“生命鸟巢”。
来到塔下,几人熟练地从车厢里搬下人工鸟窝及传递绳、滑轮等工具。这次要登塔的是另一名作业人员辛有仙。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展高空作业极费体力,所以他们便采用轮换登塔的方式,保证人身安全和作业效率。
“鸟巢一定要用铁丝固定好,多绑扎几处,别回头让大风刮跑了。”姚斌对辛有仙叮嘱道。
辛有仙穿好安全带,背上滑轮、绳索和工具包开始登塔。爬到铁塔最顶端的横担上,选取合适的位置安装好滑轮,将传递绳索挂在滑轮上。绳索的两端都垂向地面,姚斌和张成林将直径达1米的人工鸟窝用绳索的一端绑扎好,拉动绳索的另一端,缓缓将人工鸟窝传送到空中。
辛有仙在横担上选了合适的位置把人工鸟窝放好,解开传递绳,然后从工具包里拿出铁丝和手钳子,将人工鸟窝前、后、左、右、上、下方挨着塔材的部位一一用铁丝进行绑扎,确保鸟儿的“新家”能够在高原的大风中纹丝不动。
2016年以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三江源地区不断推广实施“生命鸟巢”项目,7年来共计安装人工鸟窝5000余个,成功引鸟筑巢2300余窝。统计数据显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由原来的14目28科61种增加至目前的16目36科111种,大型猛禽数量正在稳步增长中。
在三江源地区“生命鸟巢”的实践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生命鸟巢”公益品牌项目,将此项目逐步推广至内蒙古、四川、甘肃、新疆、西藏等地,致力于保护在输电线路周边繁衍生息的金雕、隼、大鵟等珍稀猛禽,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和谐,促进电网与鸟类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