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北京消化肿瘤国际大会暨CGOG2023年会召开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6月7日至11日,第十三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大会暨CGOG2023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创新、凝聚、奋进”为主题,多位院士及学术领军专家共同围绕消化道肿瘤最新研究进展和方向,探讨了消化系统肿瘤精准临床和转化研究的关键问题。

北京消化肿瘤国际大会暨CGOG2023年会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作《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报告。他介绍了食管鳞癌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微环境特征,为进一步阐明食管癌恶变机制、转移机制及其潜在靶点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介绍了外泌体P4HB蛋白促进食管鳞癌恶病质、肠道菌群影响肿瘤新辅助治疗疗效等最新研究进展,为我国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田志刚作《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报告。他结合外周血NK细胞在体内长期存活的关键问题、非基因编辑NK细胞的应用价值、NK细胞受体的药靶潜力等方面详细讲解了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前沿进展,系统性地比较了NK细胞免疫治疗和T细胞免疫治疗的优势。他指出,NK细胞免疫治疗具有巨大临床转化价值,期望NK细胞免疫治疗进一步转化临床。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卞修武从“肿瘤血管生成”“血-瘤屏障病理特征”和“血-瘤屏障诊疗意义”三个层面带来了精彩报告《血-瘤屏障与肿瘤免疫》。他提出,肿瘤血管来源及功能异质性深刻影响肿瘤微环境,血瘤屏障对肿瘤患者的抗肿瘤治疗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他指出,针对血-瘤屏障的靶向治疗可以促进多种免疫治疗的疗效,并可提高放化疗敏感性,具有较强的临床转化意义,基于血瘤屏障来驱动肿瘤精准诊断技术是未来肿瘤诊疗发展的关键。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沈琳结合自身临床及转化研究经验,作了《上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如何破局》报告。她指出,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突破“上消化道肿瘤药物治疗临床研究滞后、成功难”困局的关键。她表示,未来需要以临床研究为基础,构建药物疗效优化的精准研究体系。“根据临床问题设计转化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再次转归临床的科学思路是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精准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她说。

在讨论环节,田志刚、詹启敏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林欣教授就NK细胞治疗的优势以及研发过程中面临的瓶颈等问题展开讨论。卞修武、沈琳、清华大学医学院傅阳心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就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瘤屏障动态演变情况、当前肿瘤抗血管治疗及抗血管联合治疗方案等方面展开讨论。

大会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CSCO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CACA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会、苏州工业园区康林肿瘤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协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承办。

(图片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