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6月8日至9日,第三届印度洋前沿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共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海洋地球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就印度洋地球系统科学、海洋灾害环境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和探讨。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上,会议共同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指出,印度洋是地球三大洋之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印度洋季风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变化格局,并且印度洋也是全球最严重的风暴潮、超大地震海啸、洪水等灾害的高发区,直接影响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印度洋-欧亚有地球上最庞大且最复杂的海洋-陆地-大气系统,需要全球科学家联手加快攻关核心科学问题,并找出可以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造福后代。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在致辞中表示,印度洋不仅在全球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海洋灾害的高发区。南海海洋研究所围绕国家需求,在东印度洋连续多年组织科学考察,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并且支撑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和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分中心,为印度洋及周边国家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帮助。中国科学家联合推动印度洋科技国际合作,共同攻关科技社会民生问题,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责任担当。
Mohammad Qasim JAN院士是巴基斯坦科学院前院长,他表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巴海洋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8年,中巴首次开展北印度洋联合科考,为莫克兰沿海地区的海啸和地震灾害评估打下了基础。印度洋是全球地球系统中关键的区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战,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需要联合起来,加强国际合作。此次研讨会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及各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
国际大洋组织InterRidge主席Sang-Mook LEE教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正在转向保护和探索深海生物和海底资源。在这种变革中,科学家们通过国际合作一直在推动深海研究的不断发展。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陈丹红建议进一步扩大蓝色伙伴关系网络,搭建多层次对话与合作平台,共同进行务实合作;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制定行动方案,以促进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印度洋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会议期间,科学家们聚焦印度洋的重要性、印度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印度洋海洋生态系统与低氧区、海洋地质过程与灾害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并围绕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及加强国际合作进行交流。
此次研讨会是国际海洋科学联盟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将提升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据悉,本次会议也是联合国“海洋十年”官方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筹备办公室、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等联合协办。会议主席由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等共同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