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井怀
截至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经推出“个人碳账户”。有了这个账户,人们可以靠减碳行为赚取“碳减排量”,然后兑换成礼品或参与交易。一句话,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的“碳”,可以卖了挣钱了。
近年来,我国推进行业企业减排的同时,个人减排也在逐步推开。细算一下“衣食住行购”的碳排放量,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竟是排碳大户。而个人减排的市场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个人碳中和”就不远了。
排碳大户知多少
日前,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一对新人策划了一场“碳中和婚礼”。
这场近50人规模的婚礼,经核算发现,产生了5.68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交通排放占47.19%,住宿餐饮占37.25%,婚礼用品占15.43%。
如何碳中和呢?碳阻迹资深咨询师吴映池表示,除了婚礼尽量做到低碳环保外,这对新人还花费480元通过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抵消。随后,碳阻迹为这对新人颁发了碳中和证书。
事实上,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是惊人的。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曾发布一款“碳足迹计算器”,个人只要输入日常生活数据,就可以按国际通用公式计算自己的碳排放情况。
天津市民张女士仅仅将买衣服、开车、用电等几项数据输入后发现,自己一年的碳排放量至少3吨。此外,根据测算,张女士买10件新衣服的碳排放需要种3棵树才可以平衡。
公开资料显示,个人的衣食住行均会促成碳排放,比如私家车出行、使用家用电器等。以2016年我国人均生活电力消耗量610.8度为基数计算,仅用电一项每人的碳排放量约为372千克。
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关于加强个人碳排放行为规范法制建设的提案》表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至50%。
如何成为一名“卖碳翁”
每个人减碳潜力这么大,如何刺激人们的减碳积极性呢?
市场的刺激是很有效的。“以前,如何准确计算个人减碳数量并形成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是最大难点。”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天说,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和智能商业兴起,个人衣食住行的碎片化碳排放和碳减排行为有了量化的可能。
业内来看,成为一名“卖碳翁”需要三步:
一是创立个人碳账户。
6月2日,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用户扫码登录即可创建个人碳账户。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介绍,用户获得的碳普惠减排量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计算得出,具备科学性、准确性与权威性,并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在线实时签发。
去年,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颁发国内首个面向个人发放的碳中和证书。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提出,新能源汽车用户通过小程序扫码充电,充电额度达到100度以上,即有机会领取碳中和存证证书。
二是开拓应用场景挣“低碳权益”。
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用户选择乘坐公交地铁、租用共享单车、减少一次性用品等多个低碳行为后获得的碳普惠减排量,能用于礼品兑换或者参与碳市场交易。
世界环境日当天,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集团联合南京邮电大学上线货运行业司机碳账户体系,首批“碳账户”率先向全国3000名货车司机开放。满帮集团首席科学家陈朝晖介绍,通过碳账户,司机可以查看自己获得的碳资产。“平台设立了绿色专项资金,通过给司机发放对应绿色权益,提高货车司机减碳积极性。”
三是碳减排可以交易。
目前,我国碳市场个人账户交易的主要是碳排放配额。早在2017年注册个人碳交易账户并从事相关交易的业内人士李爱国介绍,碳交易跟股票交易类似。碳排放配额一吨起卖,2017年时价格约为每吨11元,近年来一路上涨,6月2日收盘价达到47.76元,“如果持长线,肯定稳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碳普惠减排量,有望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交易品种体系,优先被用来抵消碳排放。
不断开拓“卖碳翁”的应用场景
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群众的低碳意识仍然不足,可以利用市场化手段不断开拓“卖碳翁”的应用场景,以提升低碳意识。今年4月公布的《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逐步制定和建立覆盖衣、食、住、行、用等个人生活领域的碳减排评价规范和场景,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公众参与碳减排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公司内部推出碳减排兑换商品的试点。业内人士指出,应鼓励相关单位和企业设立内部个人碳账户,将步行上下班、光盘打卡、回收衣物等减排行为换算成积分,再配合一定的年假、奖品等鼓励,可以在小范围内率先形成“个人碳中和”目标。
银行在降低个人碳排放方面也大有可为。记者了解到,一些银行搭建对接生活缴费、电子账单、线上转账等金融场景的“碳账户”,让用户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还可以兑换商品、优惠券,让个人碳减排量资产化、价值化,受到市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