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王敏
6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于近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和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使得近海海洋动物的栖息、产卵、育幼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近海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急剧衰减,同时进一步引起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极大阻碍了全球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度在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严重破坏,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因此,如何加快海草床生态恢复成为我国海洋环保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国家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共9章,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该标准提出了从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过程中应关注的海草床生态相关指标、海草床生态修复选址宜遵循的各项条件到修复方案设计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明确了在修复实施后的管理与维护要求。
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完成,所提出的技术规范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了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有标可依。标准实施后可形成规范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流程,可引导和促进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发展,提升海草床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