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福建:“海洋牧场”挺向深蓝

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杨雪

6月中下旬,福建省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迎来一片“夏收”景观。连江县“闵投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鱼在声呐监测的“保护”下欢快畅游;宁德市三都白基湾海域内,大黄鱼正在“环境友好型”塑胶渔排里竞相逐食;在福州市元洪投资区,加工的海产品正借助食品产业创新平台和冷链仓储基地走向“一带一路”……

“蓝色粮仓”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在距离连江县定海村码头东南方向2海里的海面上,深海养殖渔旅平台“闽投1号”正在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帮助下,将智慧渔业延伸向更广阔的海域。

“‘闽投1号’上设有50平方米的智慧渔业中心,其中有集合声呐、光学、视频等多种探测技术的智慧渔业系统,可多维传输数据,并通过自主研发算法,建立评价体系,指导生产及运营。”福建福鱼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航介绍。

他指着养殖网箱上的电子实时监测屏告诉记者,“闽投1号”用声呐去监测鱼的体型生长,让深水养殖大黄鱼在体形、肉质等多方面接近野生大黄鱼的标准,卖出更好的价格。

白基湾海域内,新型塑胶渔排和网箱整齐划一。一把鱼食撒下,一条条鱼跃出水面,竞相逐食。技术支撑的育种研究、网箱升级改造和环境整治,绘就了这幅动人的海上田园画。

我国沿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曾几近枯竭,科技人员在三都澳展开大黄鱼人工繁育研究,突破了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从大黄鱼海上人工授精、室内育苗及野生鱼保活驯养到攻克大黄鱼生长速度慢的难题,再到形成大黄鱼网箱与池塘养殖全套技术路线,一度濒危的大黄鱼重新回到了百姓餐桌。

升级改造的网箱和环境整治,让大黄鱼长得更加健美壮实。宁德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直属二大队大队长阮璟介绍,“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开始进行升级改造,把原先传统的木质渔排改为新的塑胶网箱和深水网箱。另外进行清海行动,清理海上的泡沫浮球。”

“养鱼网箱升级改造后,预计今年养殖量达8000多吨。”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说。此外,环境整治也使得大黄鱼的成活率上升,品质得到了提高。尤维德表示,“原来的大黄鱼大概30公分长,海洋环境整治后,现在的大黄鱼起码都长到60公分。”

与此同时,加工、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条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在福州市元洪投资区,加工下线的海产品正借助食品产业创新平台和冷链仓储基地“游”向世界餐桌。

2021年,中印尼“两国双园”签署合作备忘录,确定元洪投资区为中方园区。印度尼西亚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福建亦是海洋渔业大省,拥有资金和食品加工技术优势,中印尼“两国双园”以食品产业为突破口展开全面合作。

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感受到了“两国双园”建设带来的新发展机遇。该公司外联部经理胡正红说,“去年,我们联合印尼三林集团打造的印尼海洋渔业中心首个基地投产,日产量可达50吨。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印尼设立9个渔业分拣中心,进一步联合形成捕捞、养殖、加工、仓储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与印尼进出口贸易额达12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2%。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立足“大食物观”,大念“海经”,2022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625亿元、水产总产量达862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和水产品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