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记我国物理教育家、烟台大学首任校长沈克琦

科技日报记者娄玉琳

1977年冬天,570多万人走进被关闭十年的高考考场。

这一幕的出现有赖于1977年8月4日—8日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探讨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并呼吁恢复高考,促成做出恢复高考的重大决定。我国物理教育家、当时在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任教的沈克琦在座谈会上反映了取消招生考试后,录取的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造成很大困难,难以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客观现状,并在会议笔记上记录下与会人员的发言内容,成为现存的珍贵资料。

筹建烟台大学

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是沈克琦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与追求。如果说高考的恢复拉开了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大门,烟台大学成立伊始的定位“山东省重点大学”则为经济富庶的胶东半岛建立了一个持续不断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沈克琦不仅是前者的见证人,更是后者的重要参与者。

1984年6月,63岁的沈克琦赴山东参加烟台大学筹建工作会议,正式开始参与这所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工作。一年后烟台大学建成,沈克琦担任首任校长。

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长期在北大任教及担任行政职务的沈克琦把自己宝贵的教育理念带到了烟台大学的创办当中。

沈克琦对近代科学发展规律和基础研究重要性的准确把握首先在烟台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讨论专业设置之初,关于“是否有必要在烟台大学设立物理专业”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烟台实际上不需要太多学物理的人,但沈克琦却指出,计算机、机械等技术类学科所涉及的理论基础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坚持设立物理专业。

在基本学科之外,基于地区资源禀赋和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包括沈克琦在内的来自北大、清华的创建者们也对烟台大学的专业安排做了“特别设计”。1984年8月26日—9月3日,沈克琦一行几十人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在烟台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对专业设置的设想。沈克琦回忆,“这个地方性的学校跟北大、清华有点不一样,不能照抄我们的,要更多地为地方服务,更多地重视应用。”因此,烟台大学设置了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化学化工、食品工程、建筑工程、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

而在课程设置方面,沈克琦认为除了设置通用基础课,让学生得到最基本的理论训练外,设置选修课,给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的应用课程留出空间同样重要。

充实大学的“五脏六腑”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沈克琦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烟台大学筹建初期,相关人员在北京设置的招聘组收到几千份应聘信件,但沈克琦等人则认为师资力量在精不在多,首先要组建教学骨干队伍,以保证学生的培养水平。经过多方努力,沈克琦成功地使28位教师担任烟台大学的行政和学术职务,丁石孙、钱理群、严家炎等人也都曾到烟台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但仅有这些教师并不能满足烟台大学的全部师资要求。为给烟台大学培养师资力量,北大、清华特别开办研究生班,最终培养出200名研究生,其中150多人留在烟台大学任教。

图书是高校开展教育的“标配”之一,但在建立早期,烟台大学曾一度面临图书匮乏难题。面对这一问题,沈克琦不仅自掏腰包购书,而且还四处募捐。1988年,沈克琦用自己的400多元补贴购买了一套中华书籍点校本《二十四史》;他还曾到中国科学院、北大等地为烟台大学募书。

得知生化系教学需要发酵罐,沈克琦就争取到北大的资金支持,为烟台大学买来了当时在清华、北大都没有的不锈钢发酵罐。

为解决烟台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沈克琦亲自给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写信。建校初期,年轻的烟台大学在开展对外交流方面并不成熟,沈克琦亲自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大学等高校访问,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帮烟台大学开展对外交流工作。

即便从烟台大学离任后,沈克琦依旧关注着烟台大学的发展。他经常和烟台大学的负责人、老师交流办学想法;还尽量参加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会议,并对学校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沈克琦等人创建烟台大学时付出的每一滴心血如今都已化作烟台大学的一草一木。

截至2023年3月,烟台大学占地面积21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6.89亿元;图书馆藏书262万册,引进中外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上线各类电子数据库近百个;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