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数智时代 再定义大学人才培养

付菁 科技日报记者 何星辉

“当信息知识泛滥、知道主义盛行,数智时代的教育也面临转型。”近日,“面向未来·再定义大学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论坛在贵州贵阳举行,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数智时代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面对一系列新问题,到场的上百名嘉宾聆听专家论道,共话数智时代的新教育。

“教知识”会让教育的价值迅速衰减

“过去似乎有了学历就有了一切,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大特点是有了学历,不见得有未来。”席酉民教授说,因为有学历、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甚至那些机器人、人工智能比80%以上的人都更有知识、更有技能,还更听话,“在这个时候,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

数智时代,如果只是简单停留在教知识,教育的价值将迅速衰减。在论坛中,这样的论断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

席酉民教授强调,面对数智时代,素养教育日益重要,想象力、创造性、融合能力日益凸显,人机融合将成为常态,教育的目的将从消除“无知”转变为使人类具备应对UACC(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的能力。

“因此,我们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导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要为未来做准备。”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教授给出的破题关键词是学科和行业的“交叉融合”。

数智时代的“变”与“不变”

“当今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当今教育的最大挑战就是应变。”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博士从时代趋势、国际局势切入,谈到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他指出,中国是世界发展的最大机遇,中国教育必须审时度势,唯变为新、为新必变。

中国教育应该怎么变,成了论坛关注的焦点。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到培养融合发展型人才,已然成了中国教育未来的可能趋势。但在这过程中,“蹭热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引起了与会专家的警惕。

“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专业,到头来,技术一过时,专业就作废。”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大学教育对于学生品格的锤炼永不过时。

“听从人民和大地的使命召唤,绝不臣服于权势和金钱,这是新时代我们对真正爱国的、有担当的青年的论断。胸怀世界、可以撑起中国大厦的青年,才是我们高水平大学的远大目标。”郑强强调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强调“青春永远都不低调”。他回忆了参观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感受,“在校园里,我看的不是美丽的花坛,而是孩子们美丽的面容和他们内心充满的对于未来的向往,我要为西交利物浦大学点赞。”

未来教育图景与“西浦”模式

将实景影像、数字特效与人工智能完美融合,把科技感拉满,极具震撼效果。在论坛上,西交利物浦大学发布的最新宣传片,融入最新的生成式AI技术,让人们得以一窥未来教育图景。

“未来,大学与社会的边界将逐渐消失。”席酉民教授说,数智时代,大学教育需要从教知识转变为支持人的成长。

宣传片中,关于西浦的故事融合了科技、创意和卓越的教育,它向人们展示了一所致力于塑造和引领未来教育的大学,是如何赋予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所需的智慧与技能。

近年来,西交利物浦大学提出大学要主动融入社会,利用自身多学科交叉优势和基础研究优势,与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相融合,并在持续完善已有的国际化专业精英培养模式之外,探索培养能够站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肩膀上,引领开拓新行业发展的融合式精英培养模式。

这背后,与西交利物浦大学1.0、2.0、3.0三种教育模式密不可分。

1.0是围绕一个专业进行培养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自己独特的培养国际化专业精英的模式。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社会急需“产业家”类型人才,不但要做好具体的事,更要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这对人才和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提出了2.0模式——融合式教育。面向未来,大学组织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人才研究、产业发展、终身学习和创业呈现一体化趋势,3.0形成了未来围绕兴趣、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的生态。

“在思考中外合作办学的时候,我们更看重自身能够扮演怎样一种角色。仅仅把学校办出高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自身实践来推动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西浦更大的一个使命。”席酉民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