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英文特刊编辑部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之际,《科技日报》英文特刊(以下简称“英文特刊”)应运而生。2023年7月6日,她迎来了第100次与读者的见面。
英文特刊致力于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传播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信息,解读中国的科技、人才和国际合作政策,促进中外国际科技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外国专家热情互动,共同分享科技创新文化孕育的丰硕果实。
我们有幸采访了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士。尽管他们背景各异,但始终如一的,是他们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促进全球合作的真挚热情。
作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华外国专家了解到“中国奇迹”背后的故事,也认识到中国发展对促进全球繁荣的深远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出革故鼎新和天人合一等诸多世所共知的价值观。通过外国专家的眼睛,我们发现,以创新、合作和共赢为精髓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文化,在外国专家眼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旺盛生命力。
百期佳日来临之际,编辑部收到诸多读者的祝福和建议。我们珍视真诚而中肯的反馈,愿与更广泛的受众共同分享这份事业带来的喜悦与感动。
获取科技资讯的“平台”
英文特刊作为一个具有科技特色的国际化媒体平台,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已经成为前沿研究和技术进步的稳定信息源,这得到了合肥学院德籍科学家汤卫思的认可,他为英文特刊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
德国工程院院士、青岛国际院士港顾问葛兴福将阅读英文特刊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强调,英文特刊是了解最新技术的宝贵渠道,也是他分享科技想法的媒体平台。
事实上,英文特刊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比利时与法国双国籍专家马晓丽通过英文特刊,获取来自各国专家同行科研进展的信息,并了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阿卜杜勒·加尼·瑞泽普指出,英文特刊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向世界特别是科技界传递中国科技成就的信息。此外,它也为外国专家了解中国的人才交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英国德比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高级讲师兼首席研究员、尼日利亚籍奥鲁瓦罗蒂米·威廉姆斯·塞缪尔博士认为,英文特刊作为值得信赖的媒体,为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供客观、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这是一项宝贵的财富。
科学技术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西北工业大学马来西亚籍专家蔡贤德院士看重媒体的科普作用。他认为,英文特刊在报道和宣传科技议题的真相,以及引导公众了解科技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通中外交流的“桥梁”
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意大利科学家费凡教授深知中国科技界与世界分享科技成果的重要性。他说,英文特刊作为一个窗口,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研究成果传递给全球。
意大利籍公共卫生专家阿尔多·塔利亚布认为,英文特刊作为一个桥梁,为中外科技界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科技合作和共同发展。
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日籍科学家青木信夫认为,英文特刊对促进中外学术和教育交流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相信通过这样的平台,人们可以深入交流各自的思想和理念,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塑造我们的未来。
“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主任哈桑·巴特博士表示,英文特刊是一个很好的媒体,它分享真实的新闻,促进文化交流,并包容多元的观点。这使得科技界和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成就。
科技创新故事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成为国际伙伴进行理性交流的重要议题。
中国外文出版社名誉英文总编辑大卫·弗格森先生指出,科学和技术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讲述令人兴奋的新发展,而且也能够在情感层面上与更广泛的受众接触。这正是英文特刊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元素之所在。
通过这一平台,世界各地的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以及对全球社会的影响。
百期佳日再“出发”
正如费凡所说:“第100期不仅象征着过去的成就,也意味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新起点。”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高分子药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戴安娜·博拉斯基认为,英文特刊在加强健康卫生科技方面的国际合作方面有巨大潜力,可以在信息互通和观点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她希望这一平台能够成为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多机会共同研究和解决全球性的健康科技问题。
瑞泽普教授对英文特刊有着更多的期待,他希望该平台为中外专家推动人类进步、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契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英国籍古生物学家诺曼·麦克劳德期待英文特刊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科技界和公众之间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全球合作进程。
费凡鼓励作者和读者携起手来,与《科技日报》英文特刊一起迎接下一个百期征程。“这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更广阔视野的到来,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