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当科学教育遇上研学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朱玺

“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来煮意大利面。”在一间儿童早教机构的教室里,正在进行一节名为《学做意大利面》的课程。如果你觉得这是在教孩子们烹饪的话,那就有些天真了。只见老师让孩子们拿起桌子上的意大利面,用眼睛注视着一根意大利面的顶端。

“小朋友们,我们能看到什么?”老师问道,“对,我们能看到一个点。”

“那我们把意大利面平放在面前,我们能看到什么?”老师继续引导,“对,我们能看到一条线。”

“注意看,老师拿起了一大捆意大利面。我们来看它的两端,能看到什么?”老师提示,“对,这就是一个面。”

原来这是一节教孩子认识点、线、面的课程。整节课下来生动、有趣、直观,连在教室外等候的家长都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当前少儿科学教育的缩影。

从学习知识到培养思维

近年来,随着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政策的落地,市面上的学科类校外培训课程已被能力培养类、兴趣培养类的培训课程取代。记者注意到,如文章开头这类“复合型”的课程正悄然走红。这类课程内容取材自日常生活,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问题的引导者,启发孩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这类课程不只提供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研究思维。

今年暑假,刘女士为她6岁的女儿报名了某“哲思创造力暑期营”。宣传资料显示,这款研学产品为期一周,既有线上课程,又有线下实践。刘女士说:“我感觉这个暑期营教的内容不错,帮助构建孩子的底层逻辑和分析能力,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生受益的。”

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二楼,有一个“创空间”。这是面向5-18岁儿童、青少年打造的以“创· 玩”为主题的创新教育空间和跨学科综合实践基地。据介绍,创空间从体验、探索、挑战三个层面逐步深入,通过体验式教育开启儿童、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大门。

体验区设置音乐、动画、机械、电子、机器人、太空等主题区,共计100多个体验展项,以体验展项为教具、学具、玩具,开发面向小学、初中、高中的与学校学科知识点、学科素养相对接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区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心理品质为目标,打造系列科创类课程,涵盖探客教育、人工智能、思维训练等;挑战区通过开展创新教育类的活动和竞赛,激发儿童、青少年创造创新灵感,展示儿童、青少年创造创新成果。

科学教育与研学相遇

2022年11月19日,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授牌“科普研学试点城市”,张家界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该称号的城市。近日,张家界市科学技术协会、张家界市教育局、张家界市文旅广体局联合发布《张家界市2023年科普研学旅行工作方案》,全面开启全市中小学校的“科普研学之旅”,让科普研学成为“行走的课堂”。

据了解,张家界市针对青少年科普教育首期推出了7条科普研学线路,主题包括“探世界地质奇观·寻自然神奇本色”“观溶洞奇景·探喀斯特地貌奥秘”“探秘非遗·感受传承千年的传统科技智慧”“浸润自然学堂·寻访红色足迹”“探究白族文化·增进文化认同”“访历史人文·探田间课堂”“探两弹一星之秘·立科技强国之志”。公开报道称,这7条线路让同学们在体验式、沉浸式的户外实践中,近距离接受了科学知识,同时锻炼了动手和探究能力,激发出创新精神和科学兴趣。

2023年3月,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首批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学点手册,手册主题包括“ 科学 + 教育科研”“科学 + 智能制造”“科学 + 生态农林”“科学 + 非遗文化”“科学 + 传统产业”五大类,精选东莞市35个公益性科学教育研学点,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此次入选的 35个公益性科学教育研学点,均拥有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同时具备承接中小学生出行、开展科学教育的能力,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教育研学选择。这次编写是落实《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有关“开展‘科普研学’实践活动”的任务要求。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如何用好社会大课堂成为关键。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全面动员相关单位,服务科学实践教育。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鼓励各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结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各地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深化环保设施开放,丰富环境科普内容形式,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