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许开飞
“这次获批镇江市重点实验室,可以将其看作是江苏大学与镇江市相关企业密切合作的结果。”
江苏大学微纳光电研究院院长叶云霞说,实验室将建成服务镇江市航空航天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并开展技术研发、紧缺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镇江)暨2023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上,镇江市航空航天关键构件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揭牌。
当天,共发布35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84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与镇江340家企业现场洽谈,30个科技合作协议签约,14个创新平台揭(授)牌。这为镇江深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航空航天产业一飞冲天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镇江围绕航空航天产业,引进培育了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端金属合金、高端装备制造等一系列航空航天企业。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型干线客机C919从上海虹桥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启了大飞机商业运营之旅。国之重器凌云九霄,这背后闪耀着众多“镇江元素”。
截至目前,镇江已集聚了94家航空航天企业,2022年度实现应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在江苏省名列前茅。2023年1—4月份,应税销售达到了33亿元,同比增长10.3%,11家企业跻身中国商飞协作配套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行列。
“这些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解决,这些关键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来解决,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来加快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叶云霞说,近年来江苏大学围绕航空航天关键构件先进制造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航发优材、美龙航空等镇江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
作为丹阳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工作站发起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依托丹阳航空航天产业院士工作站,和多位院士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积累的创新成果已在丹阳和镇江成功转化。他表示,国内通用航空发展潜力无限,尤其低空经济的发展与智慧通航应急救援密不可分,希望江苏能在通航发展上抢抓机遇、做出佳绩。
在合作大会现场,有很多带着难题来的企业和带着“良方”来的科研团队。一次握手约定,一番促膝谈心,创新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合作的共识在这里聚合。
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顾文华告诉记者,这次他们团队带来了透明车载GPS天线技术,该技术可以大幅增加天线覆盖面积,从而提升GPS精确度。有备而来的他希望这次和镇江企业开展合作,将技术成果落地镇江。
“通过抓牢抓实产学研合作这项基础性工作,拉近高校院所与企业的距离,推动校企携手创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镇江转移转化。”镇江市科技局局长肖敬东表示,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科技系统将努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建优建强科创平台。
船舶海工产业扬帆远航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实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战略性产业。近年来,镇江抢抓船舶产业发展机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今年1—6月,江苏镇江市船舶海工规上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8%,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蓬勃态势。
镇江将海工装备已被列为8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着力提升船舶海工产业高层次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推进船舶海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孟蕻告诉记者,研究院正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绿色智能新能源”三大领域,打造船舶海工产业技术研发与船型开发设计制造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人才引进与培养基地,助力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坐落于镇江的江苏科技大学被誉为“造船工程师摇篮”。大会上,江苏科技大学建设的镇江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将主要围绕深远海、极地、绿色、智能发展等四大方向,着力攻克一批满足战略需求的高端装备研发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说。
“我们这个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说恰逢其时,正赶上江苏省建设海洋强省以及镇江市提升海工船舶产业集群实力的契机。”嵇春艳表示,今后,将充分整合产业和科创资源,助力镇江打造全国有影响力船舶海工基地。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近年来镇江积极推进产业强市战略,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当好校企合作的“红娘”,“高校院所走进镇江”这一产学研品牌越做越响亮。
目前,镇江市创新能力列全国第28位,已与160多家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5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