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青岛胶州:产才融合构筑创新高地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张猛

9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从青岛胶州市获悉,日前举办的“百家科创企业和百名高层次人才”上合行北京专场活动中,中煤科工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关村e谷众创空间等15个科创项目集中签约落地胶州。这种“人才+项目”一体化引进模式,为该地科技企业梯队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近年来,青岛胶州突出产才融合发展导向,创新探索与重点产业相互衔接的引才体系,推动重点人才项目快引进、快落地、快投产,加快人才集聚,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以赛代评,人才企业“引得准”

“我们的商业运载火箭项目在2022上合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拿到了1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整个研发团队也从西安搬来了胶州。”9月20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博士、青岛星辰航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辰航线)总经理刘昌波介绍说,目前,星辰航线已对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室、驱控器、点火器、涡轮泵等完成了生产实验,正加速推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发工作。

星辰航线是胶州市通过“以赛选才”模式引进的人才企业之一,其团队研发的液氧煤油针栓式喷注技术、电动泵压式循环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其在2吨级、15吨级发动机研制方面取得的技术突破,为实现国内首次液体火箭重复回收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一体化引进‘高端人才+产业项目’,连续举办三届上合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代评方式,精准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科创项目落地发展。”胶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敬宇介绍说,对获大赛金奖的项目,胶州市给予1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以真金白银引进高水平科技型企业。

目前,共有11家企业通过上合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落地胶州,均为博士团队领衔的科技型初创企业。

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两大国家级开放平台,胶州市积极拓宽人才科创项目链接渠道,在北京、上海、杭州打造“离岸创业港”,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引领的初创型企业,播下人才企业创新发展的“金种子”。

一事一议,人才企业“落得下”

“我们团队从北京来到胶州二次创业,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很快完成了公司注册、厂房打造、设备购置等环节,仅用1年时间就建成投运国内技术领先的SOEC电堆生产线。”青岛融翔氢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飞说。目前,该公司已经启动SOEC/SOFC可逆电堆研发,并获得了国家电网高效氢储能项目立项支持。

陈国飞曾任中广核设计院总工程师、法国电力集团中国研究院首任院长,领导了多个国家级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其创办的融翔氢谷项目能在短短1年时间顺利落地投产,得益于胶州市“一事一议”项目扶持机制。

“为帮助融翔氢谷项目顺利落地,我们成立了由组织、科技、财政等部门组成的项目推进专班,从项目接洽到产线投产提供全程定制化服务。”胶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高利平介绍,胶州市以财政资金“拨改投”方式给予了该项目3600万元股权投资,并提供了“拎包入驻”的标准化厂房,助力企业快速完成产线布置。

运用“一事一议”机制,胶州市已累计引进扶持重点高层次人才项目11个,扶持资金达2.24亿元。

全要素支持,人才企业“成长快”

金秋时节,位于青岛胶州的青岛能蜂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蜂电气”)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组装、调试储能设备,为各地用户量身定制储能系统。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储能系统可实现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的存储和利用,经初步估算,每台储能设备每天可为企业节约电力成本360元左右。

“2020年,我们在上合示范区落地智慧储能设备制造项目,产品很快就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公司成立第一年拿到了3亿元订单。但当时公司刚起步,无论是设备还是资金都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急需资金扩大产能。”青岛能蜂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伟坦言,人才初创企业往往面临着研发投入高、融资难度大、生产资金缺口大的发展困境。

胶州市委组织部了解到企业需求后,先是牵线平台公司为其提供了1500万元的股权投资,之后又联合金融部门帮助企业申请到青岛市第一笔1000万元“人才贷”。

“银行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授信和放款的全部流程,这笔资金极大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现在,企业年产值已经突破10亿元,明年新厂区投用后将达到20亿元以上,公司的下步目标是在三年内实现创业板上市。”王建伟告诉记者。

为加快人才企业上市发展步伐,胶州市将能蜂电气等17家人才企业纳入拟上市培育库进行重点扶持,推出“人才贷”金融产品,为在库企业提供最高5000万元纯信用贷款,设立2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按照LPR进行贴息扶持,已经为12家人才企业落实贷款1.27亿元,综合融资成本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