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动物界的“活化石”,中国的“国宝”。有一种说法,在四川,人人都有一只大熊猫。这固然是笑言。但四川确实有一所“熊猫大学”——西华师范大学。
9月25日,“大熊猫学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四川南充举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西华师范大学共建大熊猫学院。
为什么要建“大熊猫学院”,将给大熊猫保护研究带来什么?封面新闻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这是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将培养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保护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半个世纪坚持
开创大熊猫研究领域“四个第一”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伞护种”,是动物界极为罕见的“活化石”,是四川的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文化及美学价值,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是野生大熊猫生态学领域开展研究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校,被称为“熊猫大学”。这里,有“熊猫教父”,走出了“熊猫院士”;在央视开讲大熊猫,开通国际频道“你好,大熊猫”。在这里,几代学者薪火相传,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中,研究国宝大熊猫。
站在全新的时空坐标,西华师大为什么要建大熊猫学院?大熊猫学院又为何建在西华师大?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元君用“四个第一”道出背后故事。
“西华师范大学是野生大熊猫生态学领域开展研究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高校,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胡锦矗教授、秦自生教授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就开始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在该领域开创了‘四个第一’: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促成了我国第一次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学术专著——《卧龙的大熊猫》。”
王元君表示,与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共建“大熊猫学院”,将进一步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向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
培养珍稀动植物保护高级专业人才
成立熊猫学院,将开启怎样的育人新篇?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四川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李志刚表示,西华师范大学和省林草局在前期合作基础上,巩固拓展,探索共建大熊猫学院,全面加强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文化科普等产学研用的全领域、多层次深度合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希望大熊猫学院紧密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国省重大战略,不断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政策研究、规划建设、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共建和国际合作交流,努力为四川大熊猫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再立新功,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具体到学校如何建设?对此,王元君介绍, 大熊猫学院将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五大职能,着力培养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保护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努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栖息地生态修复与管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大熊猫种群复壮与野化放归、大熊猫文化研究与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好大熊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揭牌仪式上,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华师范大学校友魏辅文,向母校祝贺:愿母校以大熊猫学院揭牌成立为契机,承前启后,守正创新,在大熊猫保护事业方面取得更加辉煌成就,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大熊猫保护“山头”齐聚
让古老而美丽的生物焕发新生、永续繁衍
半个多世纪来,几代熊猫学者一直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佛坪、卧龙、蜂桶寨、唐家河、栗子坪、大风顶、大相岭等川陕多地建立大熊猫监测站,这些研究点延伸出来,覆盖到大熊猫分布的各个山系,描绘出中国野生大熊猫的一张生态地图。
封面新闻记者观察注意到,揭牌仪式现场,开展大熊猫生态保护研究的“山头”齐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头”齐聚,如何发力?
“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四川是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和现今分布中心,肩负着保护好大熊猫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神圣职责。”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局长李天满表示,数十年来,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繁育水平不断提升,但大熊猫生存繁衍仍然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解难题、促保护。大熊猫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开启四川大熊猫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新征程。“大熊猫学院一定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学院,为高质量保护大熊猫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李天满相信,大家戮力同心、携手共进,定将开创大熊猫与人和谐共生新局面,让大熊猫这一古老而美丽的生物焕发新生、永续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