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学武 王烁 倪麟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气候变化已经与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干扰等因素共同成为全球发展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9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一带一路”气候报告:2023》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一带一路”区域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有所提升,生态环境总体可能呈恶化趋势,对沿线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该怎样认识气候、适应气候、利用气候、保护气候,才能使气候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近日,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成员、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主任潘志华教授,接受科技日报客户端《观实》频道《权威对话》栏目的专访,就气候资源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观察实际,关照实践,关注有科学意义的经济社会话题,有经济社会意义的科学话题。欢迎来到科技日报客户端《观实》频道《权威对话》。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成员,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潘志华教授。潘老师您好!
潘志华:您好。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刘若涵。
国家农业气象服务专家潘志华
认识气候:是环境还是资源?
主持人:当前气候相关话题讨论热度很高,应怎样理解气候?天气、气象、气候之间是什么关系?
潘志华:从内涵上来讲,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态,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降水、风速等等。气候与天气不同,是大气的物理状态,或者说它是大气的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气候与气象也不同,气象是指大气当中风、雨、云、雪、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个总称。通常人们只是关注天气,只有当天气发生波动或者有灾害发生的时候人们才更加关注气候。事实上气候非常重要,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当气候环境条件被人们所利用时就成为资源。
主持人: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利用气候资源谋求发展的?
潘志华:实际上气候资源先于人类存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发展还很落后,只能依附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水土而居。后来开始驯化动植物,种植植物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利用气候资源的过程。现在农作物产量在不断提高,太阳能技术、风能利用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
但是,随着气候资源利用技术不断改进、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过度利用气候资源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以后,我们要高度注意可能会给生态带来一系列问题。
对话主持人刘若涵
适应气候:是助力还是阻力?
主持人:全球变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除了温室气体排放,还应关注哪些影响因素?
潘志华: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显著。与1850-1900年间相比,2011-2020年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1.09°C。中国气候变化形势更为严峻,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1961-2020年期间,每十年平均温度升高0.26°C。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土地利用变化等等。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其他的因素也对气候产生影响。我比较关注水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水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起着主要调节作用。当人类活动加强以后,水循环加强,就有可能引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现在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常常打破水热平衡。近几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2023年华北暴雨洪涝等,都跟人类活动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主持人:这些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意味着什么?
潘志华:气候变化意味着环境条件、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气候变化影响水热特征。水热特征发生变化以后,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产量高低。
气候变化也影响生物多样性,全球都在关心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实际上跟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气候变暖,或者说有其他变化以后,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在不断增加,就有可能导致部分生物灭绝。
气候变化还会带来其他间接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在时空上延伸,形成复杂的气候变化影响链,由自然生产系统影响至经济生产系统,乃至社会运转系统。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常性发生的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带来很大损失。
主持人:前面您提到不利影响,气候又是如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呢?
潘志华:一方面,气候资源禀赋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程度,是支撑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一般来说,自然状态下,气候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最简单地说,我国南北距离比较远,气候差距很大,南北方的热量资源差异也非常大,热量资源差异实际上就会带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差异。比方说冬天特别冷,它就会影响人们的劳动时间,会影响到收入。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其他资源来弥补这个资源不足,就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资源就在那里,看怎么利用。气候资源要转变为经济价值的时候,还要看利用气候资源的技术怎么样,取决于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禀赋,以及一个地区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仍然是气候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气候资源利用不足,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但开发利用过度就有可能造成生态退化,所以要协调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的气候变化,人们如果能够避害趋利,就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气候:书写发展绿色答卷
主持人:能否举具体例子,带领我们感受一下气候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潘志华:气候资源跟社会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情况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很明显,从南方与北方的对比就可以发现。我们研究团队从1993年起就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进行科研工作,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设法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来提高作物产量。
武川县地处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是这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常常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也制约地区其他经济活动。所以降水资源影响着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当地开始发展灌溉技术、施肥技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这个过程中,因为要灌溉,实际上整体水资源在减少,温度在升高,整个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这个过程中我想到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问题是制约一个地区发展的常常是该地区最短缺的气候资源要素;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最短缺资源的时候,常常会带来一些生态问题。半干旱地区出现生态退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水资源可能过度利用;第三个问题是气候资源利用具有外部性特征,当利用气候资源造成的影响为外部不经济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主持人:这些利用气候资源、改造生存环境的活动,会对气候资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潘志华:现在人类活动很强,利用气候资源的强度也很大,常常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气候作为基本的自然资源,它的内涵与价值随着人们的需要和开发利用水平而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人口增加以后就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就要进行开荒,实际上影响了地表反射率,进而影响地表水热平衡,水热平衡被打破就会带来气候变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常常要灌溉,灌溉的过程实际上改变了地表水热平衡,特别是地方水库建设以及其他相关活动。我想强调的是,近几十年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很多河湖都已经萎缩了,对这个地区气候会产生很大影响。当水少了以后,这个地区的气候调节能力就会变差,就会给气候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特别一提的是,大规模城市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大了以后会直接对该区域乃至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化极大增加了城市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给人民生活、生命、财产都带来重大影响,而且影响非常深刻。
主持人: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认为中国已成为气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之一。作为气象服务专家,您认为应怎样利用气候资源推进高质量发展?
潘志华: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气候资源已成为全球共有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气象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人们对气候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有较好把握;另一方面,人们掌握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技术手段。但在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要关注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实施“双碳”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关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实施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与气候友好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我们要树立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在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气候环境。
主持人:潘老师,能否介绍一下现阶段您的研究方向?
潘志华: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北方旱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变化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有可能对气候产生反馈。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粮食产量是有上限的,要处理好一个地方的粮食、水、气候三者间的关系。在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涵养得好,有利于生态好转,这取决于粮食生产方式。要研究适度的农业生产的产量水平,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提出一个有效促进水、气候、农业之间和谐关系的模式,就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样。当然我还关注其他问题,对于气候变化和整个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会做研究,为国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保护气候:守好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主持人:请您谈谈气候安全问题。
潘志华:气候安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安全。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有研究表明,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的生态体系当中,有60%已严重恶化,不能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意味着潜在的气候变化风险,将对人类福祉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这就是现在为什么全社会都在关注气候变化,它已经从科学问题扩展为社会、经济问题,并且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甚至是国际斗争问题。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也影响到生态安全。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已经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海平面问题,海平面上升会给国土安全带来影响。
主持人:应该怎样维护气候安全?
潘志华:气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气候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生态好,气候就好,建设好生态是维护气候安全的根本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表现是气候友好。友好气候建设应该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推进包括气候友好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维护气候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每个人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潘志华:具体到个人层面的话,我认为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积极适应。气候已经变暖了或者气候已经发生变化了,它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我们参与的生产都会有影响,针对这些影响我们要去积极地适应。第二要合理利用。从个人角度来讲,要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比如说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等。第三要科学保护。对于那些资源特别紧缺的地区,如北方半干旱地区,要进一步增强利用短缺资源的合理性,避免生态持续恶化。
主持人:气候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气候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感谢潘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也感谢各位观众的收看,再见。
《科技日报》2023年9月27日8版
嘉宾介绍
潘志华,博士,教授,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成员,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主任,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气象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知名教授科普宣讲团专家。主要从事农业与生态气象、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地气相互作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发表文章140余篇。
(策划:王学武 王烁 主持人:刘若涵 文字编辑:倪麟 王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