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旗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在上海普陀区桃浦智创城的门户位置,有一处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园区。大门上镌刻着“中以(上海)创新园”的字样,这里一期原先是英雄金笔厂约1.8万平方米老厂房的旧址,现在成了上海西北角欣欣向荣的创新创业“热土”,上演着“英雄归来”的新传奇。
在9月26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普陀区专场上,普陀区区委书记姜冬冬表示,普陀区将全力打造科创硬实力,擦亮这些科创品牌。
科创在链接中快速生长
作为普陀区承接“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建设的国际创新城首发项目,2019年底中以(上海)创新园作为中以两国合作的国家级示范区正式开园。在中以专项政策的助力下,以色列的产业资源和研发优势企业得以快速被引入。
中以(上海)创新园。受访对象供图
作为入驻中以(上海)创新园的重点企业,以色列螳螂慧视将企业的中国总部设在了园区14号楼一楼,这是一家为数不多掌握核心3D技术的全球领先3D传感设备公司,开发出了以原创掩膜编码结构光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其研发的集光学、算法、硬件于一体的3D全息影棚曾亮相北京冬奥会,为冬奥会带来沉浸式娱乐体验。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多个国际发明专利的转移,并与阿里达摩院、百度、小米、优博讯等国内企业开展一系列合作。”螳螂慧视负责人表示。
螳螂慧视展示厅。受访对象供图
螳螂慧视只是园区众多入驻企业的一个缩影,开园三年来,通过“以色列日”“中以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沙龙、论坛等活动,不断提升开放度及显示度;全力打造“上海中以创新成果孵化加速器”,以知识产权等创新创业服务为特色抓手,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三大产业,不断提升集聚度。据统计,目前园区内集聚中以两国合作项目、企业、机构113家,其中螳螂慧视、天与养老两家头部企业已完成A轮融资。
“对于园区规划和建设,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上海桃浦智创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中以创新园(上海)有限公司强浩说。他回忆说,2018年10月,《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签署,并提出要在上海建设中以创新园。而2018年的桃浦地区,刚刚完成了绝大多数的传统工厂搬迁,一切百废待兴。随着上海市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位于普陀区的桃浦智创城,这个正在转型的老工业区就此与国际创新擦出了火花。园区一期载体选在1954年始建的风貌保护建筑原英雄金笔厂内,这也是桃浦工业区转型后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老建筑。
“刚刚开始建园的时候这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但如今我们看着这里的人气越来越高,而我们沙龙的目标就是不断营造气氛,吸引更多创新乐业的人来这里。”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龙负责人颜明华说,“在这里,我们打造的是一个未来,融合科技与文化创新的未来。”
政策“穿针引线”筑成高地
从科创系统构建到科创企业扶持,从政策发布到人才落地,普陀区在科创生命全周期中不断“穿针引线”,形成科创优势。在中以(上海)创新园,普陀区打造了“哑铃状的服务体系”,建立了全新的创新生态。2019年,在上海市科委的统筹下,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以色列成立“上海创新中心”,普陀区在上海成立“中以(上海)创新园”作为哑铃的两端,同时成立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以(上海)创新园、容智知识产权、雷哈维孵化器联合发起的“上海中以创新促进中心”,该中心涵盖研发、教育、知识产权保护、运作载体等多个方面,作为联系和服务两端的重要桥梁。
在姜冬冬看来,科技创新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产业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在区委全会上,普陀区委明确提出了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发展路径——着眼“从0到10”的创新全过程,把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加快推动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政策引领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普陀区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顾铖禕介绍说,中以(上海)创新园,是普陀区的金字招牌之一,也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个以国别命名的园区,它将被打造成“宜创宜业宜居”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区科委牵头先后制定出台两轮《支持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鼓励中以两国企业和科学家在园区研发创新,同时会同园区共同推进政策落地。科创氛围在这里日渐浓烈之余,科创企业的发展也在这里不断壮大。
从无到有,再到枝繁叶茂。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从“民族工业厂区”到“国际科创乐园”,站在历史的交汇处,中以(上海)创新园正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续写着属于普陀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