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董擎辉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10月8日,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盐碱地大豆、玉米、水稻产能提升现场测产观摩会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四方山农场举行。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立足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依托黑龙江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等重大项目,系统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以及盐碱地作物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研究,在盐碱地农作物产能提升中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四方山农场盐碱地农作物产能提升示范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为组长的9人测产专家组,对盐碱地大豆、玉米、水稻进行了现场测产。在盐碱地大豆产能提升百亩示范区,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大豆品种中龙豆136,现场实收测产亩产达386.82斤,比常规增产34.78%;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大豆新品种中龙豆120,经测产中龙豆120平均亩产达到391.5斤;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大豆品种黑农531,现场实收5.08亩,亩产达385.32斤。
李培武院士表示,这是首次对ARC菌剂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技术在盐碱地上进行实收测产,示范田块pH值达到8.63甚至9.12,大豆还能长得这么好,说明这项技术为黑龙江大豆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希望通过这项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助力盐碱地大豆产能进一步提升。
在盐碱地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集成示范区,经现场实收,三种模式应用田块亩产分别为677.72公斤、644.73公斤和727.65公斤,分别较常规亩增产11.9%、6.5%和20.1%,四方山农场盐碱地玉米单产再创新高。
盐碱地水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区种植了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124,经测产亩产达522.37公斤,比常规增产19.07%。
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大部分耕地是典型盐碱地,对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形成严重制约。“年初我们和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科企合作对盐碱地改良综合利用,今天测产大豆亩产达近400斤,创历史新高。”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四方山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庆昌说。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来永才表示,未来不仅要在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上下功夫,还要充分利用盐碱地改良剂、有机菌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改良土壤,进一步助力粮食产能提升。
(赵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