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琳 邹欣媛 韩方方
金秋时节,黄河两岸秋实禾茂,母亲河用有限的水资源滋养着沿河九省区,又一次给予了两岸丰厚馈赠。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近年来,沿黄各省区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流域内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为破解“用水之困”提供有效方案。
用好水:精打细算用足“绣花功夫”
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里,大片成熟的水稻颗粒饱满,随风摇曳。这里是当地农业节水示范园。“园区运用稻渔立体生态循环模式,稻田退水养鱼蟹,鱼蟹粪便作肥料,每年节水35%左右,年产值近亿元。”园区负责人赵凯自豪地说。
这是宁夏近年来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农业是黄河上的用水大户,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2020年以来,宁夏降低农业用水总量,支持农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如今,节水农业成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当地群众的用水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有错”,到如今用足“绣花功夫”精打细算,要让每一滴黄河水都变成“金豆子”。
今年8月10日,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水资源变身“水商品”,水权转让不断为沿黄地区发展注入“水动力”。
让每一滴水迸发出更大潜能,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大中型灌区数字孪生平台也在大显身手。目前,豫鲁部分引黄灌区已实现全数字化监测旱情、墒情,用算法提高测量水精度和输配水效率,推进节约、高效用水。
管好水:从严从细算好水量“精细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四水四定”为流域用水划定红线。沿黄各省区算清“精细账”过好“紧日子”,让每方水都能派上大用场。
“斑嘴鸭、绿头鸭,远处是鸿雁……”在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保护区讲解员韩笑如数家珍。很难想象这里曾因黄河来水不足导致湿地萎缩、盐碱化加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河口三角洲生态复苏的背后,是一笔“铁算盘”打出的“精细账”。
每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会向河口三角洲定量“输血”。2019年以来,黄河累计向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8.68亿立方米,湿地面积逐年增加。
“黄河干流水量调度方案精确到以月度为单位,沿黄九省区的水量分配数量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精打细算得出来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水调处副处长周康军说。
黄河是资源性缺水河流。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1972年至1999年,由于流域来水减少而用水增多,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通过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入渤海水量年均增加约10%,特别是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一盘棋”后,黄河已实现连续24年不断流。
截至目前,流域各省区共有13个地表水超载地市、62个地下水超载县暂停新增取水许可,448个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护好水:源头治理与支流保护多管齐下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年均上升超5%,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Ⅱ类水质。黄河干流水质的稳定改善,与作为“毛细血管”的支流治理密不可分。
2022年,因黄河河南段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山东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金1.26亿元。河南境内的黄河水质治理难度较大,支流多、流经工业城市范围广。以支流蟒河为例,它流经济源、焦作多地,一直是河南段水质垫底的“老大难”。经过上下游协同治理,蟒河出境断面南官庄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水质达到Ⅲ类。正是蟒河等支流的治理为此次干流水质提升赢得了胜算。
“把源头治理好,筑牢‘中华水塔’,是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局长范治晖说。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曾因生态环境恶化,1996年,连接扎陵湖与鄂陵湖之间的河段首次出现断流。近年来,当地投资超11亿元用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牧民有了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围栏封育草场。目前,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目前,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理念到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黄河流域节水控水行动持续深化,沿岸各省区相关部门正着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计划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