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上海:凝聚科协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争取中国科协与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推进“社区书院”建设,打造“国际科技会客厅”“科创街区”等品牌,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持续提升,2022年底达到26.18%,跻身国际创新型城市水平……记者从10月10日召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上海科协)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获悉,过去5年,上海科协事业取得一批具有上海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新成果。

上海:凝聚科协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上海科协召开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卢力媛 摄

夯实软实力,优化人才举荐

上海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陈赛娟院士介绍,五年来,上海科技工作者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参与 C919大型客机、量子计算机、北斗导航系统、“天问”“天和”“天舟”“嫦娥”“奋斗者”号等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在电子信息、精准时空定位、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海工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细胞研究》等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在国际上树立了令人瞩目的 “中国标杆”。2022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120篇,占全国总数的28.8%。

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上海科协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举荐科技人才、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区域创新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凝心聚力,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上海近五年新增的22位院士中,有15位曾入选“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占比68.2%。

开放协同,激发科创中心建设新动能

凝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服务产业科技创新、区域科创能级的提升是科协组织的重要使命。

上海科协聚焦上海各区的重点工作加强市区联动,探索性地提出了“科创街区”建设试点。目前,杨浦区“大学路”、长宁区“上海硅巷”、宝山区“环上大”、嘉定区“菊园新区”等重点区域正在率先探索。其中,杨浦和长宁入选第一轮“科创中国”全国试点,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

为促进创新资源与区域需求融合,上海科协组建27个科技服务团,打造“科创服务直通车”“学会在线支援团”“充电赋能专项行动”等新型协同创新服务载体,开展技术交流817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248个,合作签约1106项,实现成果转化810项。

顺应国际科技产业交流合作新形势,上海科协打造了“国际科技会客厅”。2021年“世界环境日”前夕,一场汇聚了申能集团、中国宝武、博世、联合利华等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的交流会在科学会堂举行,在这里,欧莱雅中国与陈赛娟院士团队合作设立了上海首家设在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的院士工作站——“欧莱雅中国院士工作站”,双方不仅合作开展科研攻关,还联合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

以“国际会客厅”为平台,上海科协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科技组织等合作,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双循坏”格局,为上海国际科技交流觅新机、开新局。

除此之外,上海科协还与20余个海外科技团体等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推动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际研发社区等载体建设和发展,与浦东新区联合主办自贸区“海创汇”活动,吸引39个国家和地区近3800个项目参与。

普惠共享,提升城市软实力

网红地能“打卡”科普集市,楼宇中有“社区书院”,还能与院士、诺贝尔奖得主这些科学大咖面对面……这些年,上海市民感受到科学变得越来越亲近了。与此同时,18.71%、21.88%、24.30%、26.18%……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也在年年攀升。

这得益于上海科协组织在基层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供给能力的提升,持续围绕社区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注入科协元素、科普元素。

上海科协以打造“社区书院”基层科普服务作为“党建+科建”的落地新模式,一批因地制宜的“科学咖啡馆”“家门口科学社”“科普农家汇”涌现出来,落地在党群服务中心、园区、校园、商圈等场所,形成15分钟科普生态圈和公共科学文化阵地。

依托170家基层科普“社区书院”,为资源项目落地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海科协进一步推出“科普经理人”,打造“科普中央厨房”,形成了楼宇科普“白玉兰科普驿站”、园区科普 “张江‘智汇书房’”、健康科普 “吴淞坊科普‘客堂间’”等特色品牌。

营造科创环境,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加法”也是上海科普工作的重要一环。由上海科协牵头组织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吸引近30万青少年参与,已经成为发现和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