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科技日报通讯员 张云超 柯雅莉
“无水、无电、无路,犹如一片荒漠,尘土飞扬,烈日暴晒。”这是林秉耿对厦门翔安机场所在地——大嶝岛腹地的第一印象。
2022年1月4日,厦门翔安机场全面开工建设。2022年4月,由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三局)承建的厦门翔安机场项目航站区二标段项目技术总监、工程师林秉耿,登上大嶝岛,开始攻克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建造大型机场的技术难题。
厦门翔安机场是全国少见的海岛型机场,机场工程本期建成投用后年可以满足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5万吨、飞机起降38万架次的使用需求。该机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和两岸交流门户机场。
两年来,林秉耿常驻施工现场,钻研技术,与钢筋混凝土为伍,同桩基机械做伴,不断寻求突破。如今,他主要参与研发的新型组合式吊打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厦门翔安机场的建设中。2023年7月,该项技术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三届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有望在全国得到应用。
“既然老办法不行,就必须寻求创新”
2022年5月初,林秉耿接到任务,要在75天内和135天内分别完成航站区DE指廊1256根和BC指廊1812根沉管灌注桩的施工任务,这也是厦门翔安机场航站区首个节点目标任务。
接下任务后,林秉耿便遇到了难题。“施工所在地的地下用高密实度的砂石夯实过。在这样的地层上打桩基,就像在一块巨大的‘硬糖’上打桩,难以保证稳定性。”他说。
站在沙地上,林秉耿向记者介绍,若使用传统方法——沉管桩基打桩浇筑混凝土,由于混凝土有一定浮力,重量较轻的钢筋笼(沉管的“外套”)会在打桩过程中上浮,影响桩基浇筑质量。此外,当时市场上沉管桩基设备紧缺,严重影响桩基施工进度。
“既然老办法不行,就必须寻求创新。”林秉耿带领团队成员一遍遍改进方法,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对比不同施工方法,林秉耿发现,将现有履带吊、液压冲击锤、钢套管、高频振动锤等设备重新组合,进行吊打锤击,可巧妙地解决难题。2022年,相关技术通过国内领先科技成果鉴定,得到了厦门市重大片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表扬,并成功推广应用至航站区其他标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他还分别在浇筑混凝土的钢桩靴上设计了焊接挂钩,在钢筋笼底部焊了一个井字架钢筋网片,以此钩住钢筋笼,彻底解决了钢筋笼上浮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便解决了市场上沉管桩基设备紧缺问题,同时又保障了桩基施工质量。”林秉耿说。
“应用创新技术前,需要验证再验证”
大胆创新,离不开小心求证。“应用创新技术前,需要验证再验证。”林秉耿介绍,为确保创新成果可靠,他带领团队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先在电脑上搭建包含建筑所有信息的建筑模型,以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技术、提升效率。
在厦门翔安机场项目中,林秉耿及其团队利用BIM技术,将该机场的二维地勘报告升级为三维地层信息模型。同时,将每根桩点位投射到地层模型中,从而快速批量生成带有数据的桩基模型。
“厦门翔安机场指廊总桩基数量超过5000根,如果用人工测算桩长,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现在使用模型测算,仅需要2个小时。”林秉耿说,建筑信息模型能更好地还原实际地形,帮助工作人员获取现场桩基的各类参数信息,辅助材料准备、方案比选,极大提高了工程桩计算效率与准确性。
眼下,利用林秉耿团队绘制的厦门翔安机场指廊项目三维模型,施工人员随时可调用、查看桩基数据信息,精准开展施工。
多年来,林秉耿坚持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所在团队曾获第三届信息技术服务业应用技能大赛团体赛奖项。
“林秉耿是一个能吃苦、肯钻研、敢创新的人,在工作中很拼。”厦门翔安机场中建三局航站区二标段项目执行经理聂园园评价道。
厦门大嶝岛上,塔吊林立、车流不息。“沉下心来钻研、静下心来总结,总能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目前,林秉耿正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完成航站区指廊工程全面封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