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两区”建设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年来,海淀区“两区”建设累计新增项目1735个,其中外资项目439个;今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达58.65亿美元,占该市的55.0%。
北京海淀区供图
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黑煜介绍,海淀“两区”建设三年来,形成了一批具有海淀区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国家和北京市赋予海淀区“两区”建设的定位和目标。一是“两区”机制筑基提能,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复制推广机制、联动创新机制不断健全。二是数据、资金、人才、技术四大要素涌流汇聚,凸显开放高地集聚效应。三是“创新自贸”“数智自贸”两大特色品牌辨识度初显,形成开放新优势。四是中关村综保区获批,丰富开放功能平台。海淀区“两区”建设已形成49项制度创新案例。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规划发展处处长王春生介绍,海淀区“两区”建设从三个方面促进开放多元创新生态,强力加速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一是“两区”为开放式创新构筑新格局。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落地见效,访问国际学术网站、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等试点有序推进,获批建设中关村综保区,北京人工智能智源研究院等开放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奇绩创坛等国际化标杆型孵化器引领性持续增强,国际化知识产权环境不断优化。二是“两区”建设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先进制造等高精尖领域,三年签约重大项目超过200个。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9764家。三是“两区”建设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加速度。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等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有序建设。
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建民介绍,海淀区金融办研究制定海淀区《“两区”金融领域建设工作方案》,聚焦创业投资、金融科技、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领域,努力培育金融发展新动能。5家头部科技企业和7家驻区央企财务公司纳入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范围,并在全国率先将外债便利化额度从500万美元提升至1000万美元,已帮助47家海淀区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40亿美元。
中关村海关副关长高静介绍,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具有税收政策、贸易管制类政策、保税监管政策、外汇政策及特殊贸易便利化措施等政策优势,以及特殊物品查验平台、超洁净查验平台、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特有功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