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死亡离我们很近,但善终离我们很远。2021年中国大陆死亡人数约为1000万人,其中,真正得到安宁疗护的人只有个位数。”10月14日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在当天举行的相关主题活动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路桂军呼吁社会加强对安宁疗护的关注。
安宁疗护指的是,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安宁疗护的基础是症状管理
通俗来讲,安宁疗护就是“善终”。而谈及善终,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与临终关怀有关的人文故事。
“要注意的是,人文故事不能脱离医疗科技。对于一个疼痛不堪的患者,如果不利用医疗技术缓解他的疾病症状,人文层面的心理、家庭、社会、生命意义等话题就无从谈起。”路桂军说,“我们要强调的是,安宁疗护是以症状管理为基础,以人文照护为主线。离开科技支撑的人文照护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临床上,用于缓解症状的医疗技术手段包括整合给药模式、脊髓电刺激疗法、神经阻滞治疗、阿片类药物的静脉泵入、特殊部位的疼痛神经损毁、顽固性肠梗阻的微创治疗等。“我认为,用于缓解症状的技术手段相对成熟,并不是难题。困难的是把安宁疗护的技术下沉到基层。”路桂军说。
哪些人是安宁疗护服务对象?国家《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指出,安宁疗护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就可寻求安宁照护:疾病终末期,治愈性治疗不再获益,接受安宁疗护理念,家庭层面达成共识。
人口老龄化刺激需求增长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4.83亿。
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这意味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安宁疗护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安宁疗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安宁疗护事业方兴未艾。”路桂军表示,安宁疗护既尊重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又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它是一种刚需。
此外,庞大的癌症患者群体也亟须安宁疗护服务。据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我国2020年癌症死亡病例数达到300万例。“癌症终末期患者通常面临疼痛、呼吸困难、失眠、厌食等症状,安宁疗护通过症状管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让患者家属的身心得到抚慰。”湖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谌永毅表示。
打造中国特色安宁疗护体系
近年来,我国安宁疗护事业发展成绩有目共睹。据《2021年全球死亡质量专家评估的跨国比较》报告,在全球81个国家/地区中,中国大陆生命末期照护质量的排名相较于2015年的71名,提升至53名。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自2017年国家卫健委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以来,三批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
未来,安宁疗护事业发展还需要突破一些藩篱。泰康之家高级副总裁兼生命关怀事业部总经理陈平认为,安宁疗护发展存在三大瓶颈:一是公众对安宁疗护的关注度不高,且部分人群对安宁疗护存在抵触心理;二是普通医疗卫生机构的安宁疗护病房供给有限、床位紧张;三是目前我国只有在门诊或住院等疾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于安宁疗护相关服务项目的医保配套还不健全。除少数试点地区外,安宁疗护服务项目还未被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总结试点经验,有序推进安宁疗护工作。要加强工作指导,指导地方科学评估安宁疗护需求,合理布局安宁疗护资源;同时,要完善标准制度,研究制定安宁疗护的相关标准规范,协调推动安宁疗护服务收费和医保支持政策;此外,要加强安宁疗护人才培训,“十四五”期间至少培训5000名安宁疗护人员。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建议做好安宁疗护的制度安排,逐渐形成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互联网+安宁疗护”等多种安宁疗护模式。
谌永毅呼吁依托国家政策建立并推动安宁疗护学科发展,建议加强临床建设,开启人才培养,开展学科建设,加大社会宣传,通过全方位发展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安宁疗护事业发展。
路桂军补充道:“安宁疗护不仅是一种医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我们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