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10月16日,以“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 共同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题的第二期“南沙观察家沙龙”活动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南沙区位、政策等优势突出,应在创新机构与人才引进、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发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今年6月,《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印发,将南沙科学城定位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产业策源地、创新发展政策改革试验区,同时明确到2035年建成一流科学城的目标。这标志着南沙科学城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慧琳介绍,近年来,南沙始终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一是科创平台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一周年,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交付使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目前,南沙已集聚300多家各类创新平台;二是汽车、第三代半导体、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创新型产业加快发展,“芯晨大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三是金融产品、支持政策、人才机制等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南沙科技产业双策源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原巡视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名誉理事长刘玉兰表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持续升级产业体系,汇聚产业资本,培育产业集群,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打造发展新优势。
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仲伟俊认为,南沙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增加研发投入、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等,更要重视实现科技创新投入和成果的高效转化,推动产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开发生产世界级产品。
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张振刚看来,激活南沙科学城的创新能力有三个维度:一是通过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提升企业的“核创新力”;二是通过数据赋能融通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商业流、物质流,提升产业的“流创新力”;三是搭建高端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汇聚各类资源,从而提升城市的“源创新力”。此外,还要着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五链融通”,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协同能效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