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不毛之地”豆满仓

通讯员 杜鹃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盐碱地不出粮。”在吉林省双辽市,这句话是农民挂在嘴边的常识。

这个常识被打破了!

日前,来自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黑豆新品种:吉黑13、吉黑16在双辽市进行测产,平均公顷产量分别为5144.0斤和4254.0斤,双双打破了纪录。

“丰收嘛,春天的时候就想到了,主要是对农科院的专家有信心。”种粮大户杨占春看着满仓豆子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这次测产的地块有些特殊——都是不能正常长庄稼的“碱不辣地”。

“这些地块PH值在9.0左右,之前试过种玉米,可以说基本等于绝收。”吉林省农科院生物所副研究员杨春明说,他告诉记者,吉黑13号和吉黑16号具有耐盐碱、耐瘠薄、高产、稳产、耐逆的特点,其蛋白质含量分别是42.89%和41.42%,粗脂肪含量分别是19.59%和17.80%,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价格比黄大豆价格高20%—30%,市场行情紧俏。

为了培训这些豆子,杨春明花了20年的时间。经研究发现,这两个品种根系发达,根瘤较多、固氮效果好,种上三五年豆子,土壤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重新种植玉米等经济作物。

此言非虚。就在浩然村测产田的边上,是已经收割完毕的玉米地。当地村民说,这里曾经都是“碱面子地”,种了几年黑豆,不但赚了钱,地也更“有劲”了。

据了解,黑豆是我国典型的粮食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药食同源史,具有营养丰富、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杨春明说:“国家认可,农民获益,这是对育种人最好的表彰”。目前,吉黑3号、吉黑13号和吉黑16号等特用大豆品种3年内仅在双辽就累计示范推广14.7万亩。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鼓励要求科研人员送科技下乡,走进田间、走近农户、技术落地,让科研成果开花结果,振兴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