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通讯员 尚颖
10月28日,北京市首个“无人农场”应用场景示范基地仪式暨蔬菜“无人农场”白萝卜应用现场观摩活动在昌平区阳坊镇金太阳农场举办。
2022年,为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新路径,昌平区科委、昌平区阳坊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三方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建设北京市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目前,该农场总面积40余亩,通过“农机—农艺—智能”的深度融合,实现覆盖整地、起垄、移栽、水肥、植保、收获等全流程环节的无人化作业,实现数字化自主管理85%以上,节约人工成本8.2万余元。
“主要为解决当前农业作业非标化等问题,提供智能化、数字化农业解决路径。有了无人农机帮忙,上百亩田地只需两三个人管理。”昌平区科委副主任刘瑞冬说,农忙时节,插秧、收获等“黄金期”往往就只有几天,错过了便会耽误生产。无人农机能够很好解决人力紧缺问题。
在此基础上,今年昌平区科委把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应用作为2023年度一项重点工作,重点推进“露地蔬菜无人农场技术的应用示范”数字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建设“无人农场”应用场景示范基地,引导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向农业生产一线集聚,为昌平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引领。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华瑞表示,蔬菜全程无人化平台整体作业轨迹精度可控制在厘米级,人力投入总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围绕平台可以构建出各种各样机型和机具适配的解决方案,既降低体积和空间,也进一步降低农机的制造成本。
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的科学家,吴华瑞告诉记者,无人农机操控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需要大量的“黑科技”支持。农场无人农机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多项新技术。此外,要想实现“无人农场”智慧种田,首先要在田间乡道上空完成高精度空间数据采集,建立数字化的底层模型,从而为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喷洒作业提供自动地图导航支持,规划路线精准行驶和飞行。
昌平区科委副主任刘瑞冬表示,近年来,昌平区科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部署,加强资源配置,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推进合力,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
(北京昌平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