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10月31日,记者从湖南师范大学获悉,学校今年迎来建校85周年。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85年来,学校积极探索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取得诸多成果。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行“潇湘学者计划”“世承人才计划”等两个人才计划,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全方位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如学校成立了交叉科学研究院,着力打破学院、学科间科研协作壁垒,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目前已遴选资助了19个交叉科学研究团队。
学校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顶尖人才引育工程、重大成果培育工程、重大平台培育工程、新师范教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全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搭建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多层级科技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平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其他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30余个。特别是,学校成功获批湖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有望助推湖南渔业千亿产值目标的实现。
学校积极全面提升基础策源和原始创新能力,近三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类项目17项,立项数同比增长89%。学校科研团队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在多倍体鱼类育种、卟啉类功能分子研究、PT光力学、病毒原子结构解析、氢能催化剂、分层媒质快速多极算法和随机优化控制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学校还探索了一条内容丰富、机制灵活、效果明显的产学研合作道路,近三年,与300多家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签订技术服务合同449项,合同金额1.24亿元,合同经费同比增长了37.8%;专利科技成果转化63项,同比增长250%,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团队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创建了一批四倍体和二倍体鱼品系和新品种,研制出的优质鱼类新品种在全国29个省市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