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常州机电:破解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堵点”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 通讯员 孙嘉隆 陈翼

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是痛点,也是堵点。针对这方面,职业教育该如何“破局”?

10月30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学院)校长许朝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常州机电学院作为国内首批国家‘双高’建设单位,面对新时代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新需求,先行先试、创新实践,以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给出了可复制的‘常机电方案’。”

常州机电:破解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堵点”

目前,常州机电学院与1000多家装备制造领域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协同共建各类产教融合联合体、创新平台、产业学院、技术中心等50多个,每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5000人,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作出了贡献。

“多方位”“立体化”构建科研社会服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常州机电学院是一所有着60年积淀的职教名校,建成了一批国家、省特色专业群。用常州机电学院人的话来说:“我们伴产同行,与企共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主线和办学之道。尤其近年来,学校更是主动响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全力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发展。”

“为打造服务智能制造产业供给与转化‘立交桥’,我校形成了‘制度—平台—团队’科技联动技术技能服务模式,构建了学校重大科研成果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精准对接机制,促进科研骨干与企业家的早期深度融合。”常州机电学院党委书记沈琳说。

常州机电:破解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堵点”

服务长三角及江苏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高技术人才需求,以及常州市国家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大平台,构建校企育人与服务命运共同体。这是常州机电学院提升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聚合力的有效做法。

新机制催生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新生态。近年来,常州机电学院多点布局建设集“实习就业、专业实践、人才培训、创新创业”等多功能的区域“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222家,共建企业博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等产教合作平台和载体34个,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校企合作育人与技术服务体系。

“去年来,我校围绕常州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向中高端转型发展战略,面向‘产品设计、工艺装备规划、装备设计制造、零件数控加工、质量管理’等岗位,综合岗位组群与学科组群逻辑的优点,由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等5个专业组群协同集约发展,全面对接汽车产业链。”常州机电学院副校长刘贤锋说。

目前,该校建有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8个,工业机器人专业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位居全国首位,已研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4项。

打造“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新模式

常州机电学院深化“政行企”产教深度合作,全面升级“校内智能制造产教园+校外企业工作站”内园外站产教合作功能,打造出以“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为特色的“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新模式。

常州机电:破解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堵点”

许朝山介绍,常州机电学院在智能制造产业链方面,侧重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构建产教对接谱系,已形成了“智能制造类专业为核心、制造服务类专业为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全面提升了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的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是一个经济重镇,制造业高度发达。近年来,该镇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今年以来,常州机电学院以“深耕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发展、助力区域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与湖塘镇人民政府深入对接,共建签约了“五链”服务品牌,并与湖塘镇总工会以及一批当地企业签约了民营经济党建联盟、技术攻关支持、职工技能培训、校企从业就业、博士团挂职等项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常州机电:破解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堵点”

在沈琳看来,校地双方紧扣“五链”服务项目,实现校地资源互享、发展互助、共建共享,合力织密了“服务链”、拓展了“公益链”、引入了“人才链”、激活了“创新链”、夯实了“协同链”。

“五链”赋能,让学生个人发展与市场具体需求“面对面”,企业创新要素与学校科研资源“手握手”,政府服务理念与企业发展思路“肩并肩”,既探索构建起“1+5+N”产教融合区域联合体建设新模式,又提升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的质效。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内外互引联动,加快构筑形成更大范围、更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为国内全区域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共享合作平台和战略支撑。”沈琳表示。

(受访者供图)